从行业集中度分析我国茶叶发展

2009-08-31 07:45张钰坤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集中度茶农龙头企业

张钰坤 彭 青 刘 琼

一、我国茶叶行业现状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2006年全国茶园面积为2175万亩,全国茶叶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达到248亿元,比2005年增加13.1%。上海茶叶学会研究人员徐永成提出,我国茶叶行业现状可用“三多三少”来概括:生产厂家多、茶叶品种多、各类茶包装款式多;注册商标少、有名气的品牌少、国际品牌更少。这反映了国内茶叶行业的企业大多偏小,资本分散,产品开发能力低下,与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相比,规模小,实力弱。我国茶叶出口量列世界第三位,茶叶出口多,却没有能与“立顿”比肩的品牌。品牌的缺乏,甚至导致国内消费者都难以从众多品牌中选购名优茶叶。同时仿冒他人品牌,假冒原产地名茶,违法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的事情比较常见。而茶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造成“三多三少”的主要因素。

二、分析茶叶行业集中度

(一)前四位厂商集中度系数反映整个行业集中度

在2005-2007年3年间年销售额前100名的茶叶公司的销售记录显示。这3年前4位最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相加分别为2005年27.8亿元,2006年30.1亿元。2007年34.5亿元。这3年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19.2亿元、248亿元、300亿元。如果把总产值等同于市场中厂商的销售量(实际中总产值大于销售量),可以计算出CR4(%)分别是2005年12.68,06年12.14。07年11.5。根据贝恩分类法,当CR4(%)小于30时即可以判定该行业为竞争型。而从近3年的前4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来看,无疑是远远小于30的,说明整个茶叶行业的集中度非常低。

(二)通过赫芬选尔——赫希曼指数分析

集中度系数法能够形象的反映市场的集中状况,但不能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非均等分布非常敏感。以2005年为例,可以计算S1=100q1,Q=100*11.4/219.2=5.20(Si代表市场中第i个厂商销售量在总销售量中的百分比)。可以用Excel分别计算出S1-S100。还剩下的市场销售额为116.4亿元,占市场份额的53.1%。我们假设剩下的份额都由尽可能大的公司占有,即116.4亿元由1531个年销售额0.076亿元瓜分,就可以计算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SI+S2+……+$1631=74左右,这个数值已经是HHI的可能最大值。同理可以计算2006年的HHI=99,2007年的HHI=79。这3年的HHI值都远远小于HHI=500的竞争Ⅱ型市场定位标准。由此可见不论从市场的集中情况还是厂商规模分布来看,茶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非常的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属于典型的“原子型”市场结构。

(三)集中度变化情况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从以上数据反映的3年内行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前4位厂商的年销售额绝对值是增加了,但是增长的速度却没有整个行业蛋糕的增长速度快。反映在集中度系数从2005年的12.68下降到2006年的12.14,2007年下降到11.5。通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也可以看出HHI值没有以固定趋势增大,整个行业还很不稳定,没有真正的行业龙头。

三、茶叶行业集中度偏低的原因

(一)茶农经营规模小而散,一体化意识不强

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是一家一户经营的,茶叶经营是一个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管理方式的主体是“家庭经营”,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在广大的农村。茶叶只是属于一种副业,而且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都属于手工作业,因此茶业产量低,产业规模难以得到保证。

(二)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一些规模较大茶园的农垦茶场,有家庭茶场、茶初制厂,还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实际上已形成产业化的构架。但由于产权不清、经营不善,一些茶场已陷入困境,存在着解体的潜在危机。近年来我国茶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体加茶农”。由于实体在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被形象地称之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茶农,它可以把市场信息,使用技术、管理经验传递给茶农,有效地解决分散的茶农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产销衔接和结构调整。因此,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市场竞争里直接决定这当地茶叶产业化的水平。我国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的产业化发展。

(三)现有的茶叶政策导向不明确

主要表现在:(1)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体歧视不利于茶产业化。(2)税收政策不合理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由于当前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私营企业实行包干征收,国营企业则按帐征收。前者很轻,后者很重,至少相差5%。(3)科技投入乏力直接影响茶业全球竞争力。

四、提高茶叶行业集中度对策

(一)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不断开发优势产品

优势产品,不仅要有质量优势,而且要有价格优势。在实施名牌战略、重视名、优、特产品开发的同时,努力开发系列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拓宽市场。同时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深度开发茶叶制品,尤其是符合现代生活的各种茶饮品以及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的茶叶天然提取物。提高茶叶附加值。特别的,年轻人的需求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各种碳酸饮料、咖啡更感兴趣,如果把这部分年轻人的市场抢占过来,那茶叶行业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光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树立品牌形象。

(二)培育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独占竞争优势,如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营销网络优势等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茶叶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连自身的生存都困难,何以能担当起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因此在培育龙头企业时,不仅要把企业做大,更要把企业做强。这就要求企业苦练内功,这内功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要提倡茶叶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茶叶企业以多种形式组间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开拓能力弱,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是当前我国大部分茶叶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因此,要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学习和运用现代营销技巧,重视和加强创名牌和营销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来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

(三)政府加大对茶叶行业的投入

为推动茶业产业化发展,政府首先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如对现有茶园进行评等定级,确定合理的产量指标,在茶农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允许土地有偿转让,解决茶园承包过于分散等问题应该允许并鼓励茶叶生产能手经营更多的茶园,成为茶叶大户,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目前,各类国有茶场都有自己的商品生产基地,其他形式的龙头企业均要建立基地。可采用的方法是租赁茶农的土地使用权,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同时要加大经济投人,对低产茶园改植换种,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改善生产、加工条件和设备,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强化管理及服务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水平要提倡以茶为主,多种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强抗风险能力。

猜你喜欢
集中度茶农龙头企业
老党员“卖”茶忙
“早春茶”开采
茶乡人家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我国物流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
清徐醋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CP范式对我们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分析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
海南橡胶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