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菁如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想应该不会还有教师抱着纯粹的“应试教育”的观点进行教学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并把这一条放在首要位置。但是,检验教育效果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百年未变。这也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泱泱大国,筛选人才,还能有什么方式比一张试卷更简便、更可操作?所以,在发展学生的思想、能力的同时,你敢放松学生的应试能力吗?分数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追求的。
在教育过程中追求短期行为、近期目标,急功近利,忽视教育目标、背离教育宗旨这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所在,也是我们教学的无奈和悲哀。
如果当你在教学时遇到这样两难的选择:是要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还是要指导学生得到眼前的高分?你会如何取合呢?
[案例描述]
二年级下册“连加”,苏教版教材设置了一个各年级借书的情境,其例题为:85+143+126。教材出示了以下几种笔算的方法: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然后通过交流感受到只列一个竖式连加确实简便,产生要学好这种笔算方法的需要。
我们可以抛开第一种分着列竖式的形式,来比较后两种较简便的竖式。首先从书写形式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只列一个竖式更简洁。其次,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角度看,也是后者更具挑战性、灵活性。因为在计算3个数连加时要根据加数的特点,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可见,只列一个竖式来进行连加的方法的确是教师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好方法。但是,实际情况确是在3个数相加时,当没有出现能凑成10的两个数时,口算难度比2个数相加大、错误率也高。
教学预设时,我就到底该向学生推荐方法2还是方法3这一问题,举棋不定、无法定夺。怎么办呢?我决定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教材例题的情境图。
师:请大家读一读问题,想一想算式怎么列?
生:85+143+126。
教师板书算式:85+143+126。
师:你觉得今天学习的计算有什么特点?
生:今天学习的是三个数相加,前几节课学的是两个数相加。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三个数连加的计算。能直接口算出这三个数相加,和是多少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大家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请写出不同竖式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师:大家能看懂这三种写法吗?他们算出的结果都是354,和你算的一样吗?我们比一比第一种算法和第二种算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两个竖式是分着的,第二种是连着的。
生:第二种算法的竖式是把第一种的两个竖式连起来了。
生:第二种算法比第一种算法要少写一个228。
师:大家比出了它们的不同点。请再比较第二种算法和第三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横线上面都有三个数。它们都是连着加的。
生:第二种写法比第三种写法多写了一个加号。
师:第二种算法是把3个数分2步相加的。而像第三种算法只写一个加号,直接把3个数用一个竖式来相加。请你把第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黑板上的这几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
生:第一种很麻烦,第二种好算,所以我喜欢第二种。
生:我喜欢第三种,第三种只列一个竖式,比第二种更简单,算起来快。
学生各执一词,举手表决后发现两种算法各有半数的支持者。在学生眼里,两种算法到底孰优孰劣,无法定夺。于是,我就出示了教材上“试一试”的习题:178+194+236。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笔算方法算一算,并各请一生板演。
选择算法2的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笔算,并没有遇到任何的挑战。而选择算法3的学生却一脸的困惑,显然他遇到了困难。我请大家停下笔,一起来帮助他。
生:844=12,12+6=18,写8向十位进1;十位上7+9=16,16+3=19,19+1=20……他支吾着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学生大声插话:向百位进2 1板演的学生先一愣,继而恍然大悟,接着说:19+1=20,十位写0向百位进2;百位1+1=2,2+2=4,4+2=6。得数是608。
师:对他的算法,大家理解了吗?
生:我在算个位上的数相加时,先算4+6=10,再算10+8=18,这样简便。
生:十位上算的时候,7+3=10,9加进位的1等于10,10+10=20。这样凑成10算起来快。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他们的发言提醒我们,不仅要会算,还要注意算得简便。在只列一个竖式时,可以把能凑满10的数先相加。
师:请看黑板,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所学习的笔算,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只列一个竖式把三个数直接加起来,发现第一题,十位上相加后向百位进1;第二题,十位上相加后满了20,要向百位进2。
生:在把3个数直接连加时,我们要注意能凑成10的要先算,这样简便。
生:我还是喜欢用第二种算法,分2步连着列竖式容易做对,第三种只列一个竖式3个数直接相加有时还会向前一位进2,容易出错。
师:现在,请你好好想一想,你在进行连加笔算时会选择哪种方法呢?
这时,全班31名学生中有26人表示会选择用分2步连着列竖式来笔算。接着在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3道连加笔算时,用连着列竖式来笔算的26人中共出现5人次的错误;用三个数直接相加的出现了4人次的错误,其中2人全对、2人有1题错、1人2题出错。
我拉着那位错2题的学生,笑着问他有何感想?那男孩红着脸说,自己在笔算时需要更仔细。在之后课堂的练习中仅有3人还采用三个数直接相加的方法笔算。在本单元结束后的练习测试中,出现了4道连加笔算题,全班31人中1人采用三个数直接相加的方法笔算,该组连加笔算题无人出现计算错误。
[案例反思]
教学预设时,我虽然没有决定向学生推荐某种笔算是最佳方法,但是我也并没有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选择只列一个竖式将3个数直接相加'的方法。是我潜意识里追求高正确率、保证考试得高分的意识在作祟吗?那多次的方法选择,其实是我在暗示学生要选择何种算法吗?结果是学生在我的课堂里选择了简单易行而缺乏思维含量、创新意识的方法,来换取了考试的高正确率。
作为教师我到底在追求什么?
细细回想,你可曾也遇到这样的选择?如:认识方向东、南、西、北时,让学生熟记教室里的各个方向的位置,足以应付考试的多种题型。这远比让他们灵活掌握确定方向的方法省事而高效得多。毕竟考试时学生不需要到室外去根据已知的一个方向去确定其他的方向。结果是学生在考场上是确定方向的高手,而如果来到野外可能仍然东、西不分。又如:在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求总数用加法、已知总数用减法,确实让学生不费思量就能正确解题。但是,这种短视的教学行为却会干扰以后乘、除法的学习。……
一声叹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那么为何会缺乏创新精神?我们的教育体制在不断鼓励创新的同时施加了巨大的应试压力,其客观上也是在压制创新。放眼望去,全国的基础教育无不如此。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声称退学,也是以此为由。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没有多少创新的空间,科研机构又不养发文章慢的人,如何期望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像那些诺奖获得者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研究?我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实绩!在这个充满功利的社会里,要求教师的教学没有功利性,要求学生的学习没有功利性,岂不是痴人说梦?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得不直面社会,在教育的素质和应试这两大需求中挣扎:明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暗中却又紧抓着分数不放。既然,目前无法从源头上消除功利性教育观念产生的因素,那么请努力尝试着淡化分数、淡化教学的功利性,我想这算是教育工作者为中国教育所能尽的绵薄之力吧!
试问:淡化教育的功利性——你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