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红
《丑小鸭》是一篇流传了二百多年的安徒生经典名著,列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堪为经典老课文。
一般都认为这篇童话是安徒生的自传,描写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经历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出身于鞋匠家庭的安徒生把自己看做是一只“丑小鸭”,曾遭到许多精神上的打击,这和丑小鸭被其他动物认为“丑得出奇”而处处受到歧视的境遇非常类似。
《丑小鸭》这篇课文中,有几个经典语段是教师们专门关注的,也是在教学中教师们会着力打造的。一个是关于描写“丑小鸭丑陋外貌”的语段——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从这个语段中让学生感受到丑小鸭的确是一只非常难看的鸭子。另一个是描写“丑小鸭受尽周围人欺负”的语段——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这个语段让学生感受到这只丑小鸭所受到的非常的折磨。
先来看两位教师对于这两个语段的教学处理。
[教师A]
师:粗粗地读了一遍故事,你对丑小鸭知道了什么?(很丑、很可怜;后来变成了天鹅)究竟有多丑啊?
(师出示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生齐读)
师:怎么丑?
生: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
师小结:是啊,你看,其他的小鸭子长得多精神啊。
(师随机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丑小鸭”,另一张是普通的小鸭子图)
师:丑小鸭跟别的小鸭子有什么不同呢?你看——这只小鸭子毛——,嘴巴______,身子______,大家都叫他______。
(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随机书写“鸭”)
师:这只小鸭子太奇怪了,居然和别的鸭子长得那么不同,所以大家都觉得他太丑了。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教师B]
师:(借助课件画面述说课文故事——丑小鸭的出世)故事听到这儿,你听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丑小鸭很丑。
师:这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生:因为这只鸭子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师:那你觉得这只鸭子有什么特别的吗?(师指向另一位同学)
生:这只鸭子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师:哦!原来这只鸭子毛——,嘴巴——,身子——,显得非常特别!那你能说说别的鸭子是怎么样的吗?(出示一张小鸭子的图片)
生:别的小鸭子的毛是黄黄的,嘴巴是扁扁的,身子是胖乎乎的。
师:其他鸭子的毛是黄黄的,而这只鸭子的毛是——灰灰的,真的很特别。
其他小鸭子的嘴扁扁的,而他的嘴却——大大的。他的嘴巴长得很特别。
其他小鸭子的身子胖胖的,而他的身子却——瘦瘦的。他的身子长得也很特别。
因为他长得跟别的小鸭子不一样,很特别,所以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我们看到教师A和教师B都非常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个经典语段,都期望让学生从这个语段的读和悟中感受丑小鸭的确是一只特别丑的小鸭子。但两位教师在关注点和处理的中心把握上却是截然不同。教师A注重了丑小鸭的长相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是很“丑”的;教师B则侧重于通过对这只鸭子“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外貌与一般鸭子“黄黄的、扁扁的、胖胖的”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只鸭子的长相真的跟别的鸭子很不一样,并且教师给了这样的鸭子一个很好的定位——特别。从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看出教师B对文本处理的高明之处,尤其是教师对“丑小鸭”的“丑”的解读独特高明,并且特别具有哲理性的人文关怀——长得跟人家不一样,不一定就是丑:长得丑和美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只是有点特别而已。丑小鸭长得丑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这样的处理可谓独具慧眼,匠心独运!
教师B在文本一开始的处理过程中就无痕地把“丑”的帽子放在一边,而是带领学生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特别的鸡蛋”,巧妙地通过文字的解读、图片的比较,告诉学生这是一只长相特别的鸭子。教师给予了丑小鸭一份特别的礼物——这是一只特别的小鸭子!
我们再来看看两位教师在后面环节中的处理。
[教师A]
师:就因为大家觉得他长得太丑了,所以,他的遭遇便显得如此不同寻常。接下来我们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去了解发生在丑小鸭身上的故事吧。(师讲述丑小鸭的遭遇)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可怜。
师你从哪里看出丑小鸭很可怜?
(师随机出示句子: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生: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它,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师:你想一想,哥哥姐姐平时会怎么对待他呢?
生:哥哥姐姐们看不起他。
生:哥哥姐姐们不跟丑小鸭玩。
生:哥哥姐姐们会骂他,甚至会追打他。
师,是啊,可怜的丑小鸭受到了那么多欺负啊。养鸭的小姑娘讨厌他,又会怎么对他呢?
生:养鸭的小姑娘会赶走他。
生:养鸭的小姑娘会不给他食物吃。
师:现在你知道“欺负”是什么意思了吗?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你的“欺负”读得让人觉得特别心疼。选择最让你伤心和心疼的一段经历,读一读吧。
[教师B]
师:丑小鸭一出生就长得这么特别,这注定他要遭受一些特别的磨难。小朋友,请自由朗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想想丑小鸭有哪些特别的遭遇。(师幻灯呈现第3、4自然段,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这两段话,你觉得丑小鸭有什么特别的遭遇?
生:谁都欺负他。
师:小朋友,他们是怎么欺负他的,用圆圈画出来。(生边读边画)
师生一起交流。当学生说道:
“哥哥姐姐咬他”——教师点评:哎呀!哥哥姐姐一点都不疼爱自己的弟弟:
“公鸡尖尖的嘴巴去啄”——教师点评:多“痛”啊;
“养鸭的小姑娘讨厌他”——教师点评;养鸭的小姑娘应该怎么对待小鸭子的?
——本应爱护他的养鸭小姑娘也不喜欢他,不理睬他。
师:讥笑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嘲笑。
师:所以“讥”是言字旁。
师:丑小鸭能跑得过猎狗的追赶吗?
师小结:小朋友,像这种用咬、啄,讥笑、追赶等蛮横的手段侵犯丑小鸭的行为——就是“欺负”。因为丑小鸭长得特别,除了鸭妈妈外,丑小鸭在家里享受不到更多的关爱,不能跟哥哥姐姐一起玩,不能从养鸭的小姑娘那里得到照顾,反而常常受他们
的——欺负,所以丑小鸭感到——孤单。带着你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学生读)
教师A的教学设计,我们在很多的公开课、研究课中经常会看到、听到。教师紧紧抓住“欺负”一词,通过“啄”“咬”“追赶”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丑小鸭所受的一系列欺负。而在教师B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还是围绕着“特别”展开,使学生明白丑小鸭“特别的外貌带来特别的遭遇”,虽然教师也是围绕“啄”“咬”“追赶”等一系列动词来让学生感受丑小鸭受到的特别欺负,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始终带着同情、怜悯等关爱之情,引导学生读悟语段。比如,学生感受“咬”字的时候,教师点评道:哎呀!哥哥姐姐一点都不疼爱自己的弟弟;感悟“追赶”的时候,教师不无惋惜地点评道:丑小鸭能跑得过猎狗吗?学生在教师这种语气、情感的影响下,始终带着淡淡的忧伤、同情朗读这个语段。同时,教师也期望在课堂中达到这样的目标——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感受美丽超越丑恶,感受善良超越邪恶,感受幸福超越一切。丑小鸭的样子的确是特别的,但这是他无法选择的事情,谁又能知道丑陋一定是错误吗?其实没有丑陋,这只是一只特别的小鸭子罢了!
从两位教师对课文两个经典语段的教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们对本篇课文人文价值理解和把握上的不同。教师A对于文本理解的着眼点在于“这是一只受尽欺负和折磨的丑小鸭,他因为实在太丑了,很可怜地被别人排挤和嘲讽”。教师B虽然也理解这是讲一只“丑小鸭”的苦难故事,但她更深刻地认识到,从全文的发展来看,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为故事前一阶段是讲一只“丑小鸭”,后一阶段是讲“丑小鸭变成了天鹅”这样一个神奇的、完全脱离现实的童话故事。它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只“因为一个特别大的蛋孵出的一只长相特别的小鸭”。更为可贵的是,教师B还通过教学的人文价值定位和教学点评告诉学生,对于一只长相特别的鸭子,我们不应该歧视他、嘲笑他、排斥他,而应该给予他一份特别的关爱,把我们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始终是语文教学所应把握的重要原则。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顾此失彼,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只满足于字面的浅层理解,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正如钱理群所说的:“要把这个工具交到能自由使用它并为人的精神发展服务的‘人的手里,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以上案例的分析或许能带给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