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2009-08-28 04:35方建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8期
关键词:小艺宋涛旗子

方建兰 汪 潮

[设计理念]语言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应有强烈的语言意识,关注语言、亲近语言、聚焦语言,并从语言性出发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本课从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转换三个方面设计第二课时,试图描绘一个“语言型”的课堂教学轨迹。

[教学目标]

1、语言的理解。听写“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姓名,巩固生字“涛、陈、丹、艺”,通过讲解,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国姓氏文化,体会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语言的积累。通过“()的()”的词组填空练习,学习与运用词语,积累规范的语言现象。

3、语言的转换。把课文句子改写为儿童诗,初步感受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和美妙。

(点评:目标中有语言。教学目标紧扣语言,并从语言的理解、积累、转换三个方面作了具体明确地描述。这样,教学目标因“语言”设置,因“语言”而教,为“语言”而学。在“语言”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上确立了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准。方向明,易操作,可检测。)

[教学过程]

一、荐诗导入

师:老师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是什么呢?(掏出实物:毛毛虫书),是一本书,里面藏着两首小诗。想不想打开念一念?咱们念其中的一首吧。题目是《谁见过风》,这是英国的克里斯蒂娜阿姨特意写给小朋友们的。(另一首是叶圣陶的《风》)

1、指名逐句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2、教师领读一遍,感受儿童诗的味道。

谁见过风

(英国)克里斯蒂娜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叶沙沙作响,

那是风在吹拂。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向你频频点头,

那是风在吹过。

(点评:课始有语言。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课文内容,以“毛毛虫书”的形式推荐儿童诗的朗读与感知,课始直接进入语言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语言熏陶,同时为后面学生的句子改写进行了语言形式的铺垫,埋下伏笔。)

二、词语听写

师:风,谁也没见过,可是咱们学过的课文里说有三个小朋友还画风呢。还记得画风的那三个小朋友吗?请拿起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他们的姓名。有两个字:赵、宋(教师板书)不会写的小朋友请看黑板,顶多只看一眼哦。

(生写:赵小艺、陈丹、宋涛)

1、反馈、评价。

2、渗透姓氏知识。

师:小朋友们,姓名由姓和名组成,如赵小艺(姓赵名小艺),你呢?

师:姓的起源很渊远,姓有单姓和复姓,复姓如:我们的申屠校长:姓很丰富,古时候杭州有一位书生曾编写了一本《百家姓》,书里搜集了五百多个姓呢。名呢?有两个字、三个字、还有四个字的。你的姓名不但能叫得响亮、好听,还寄予了爸爸妈妈对你的期望呢。

3、第三人称:他、她与他们。

师:(点击课件,出示图)再看这三个姓名,我们猜猜他可能就是宋涛了,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是男同学。

师:(板书:他)那么,她就是陈丹或赵小艺了。

生:女同学就用“她”。(板书:她)

师:他们在一起画风。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一起用“他们”。(板书:他们)

(点评:在“姓名”理解中有语言和文化。听写是掌握字、词、句的有效训练手段,是常用的课堂练习环节。听写词语环节不能单一进行,而应整合姓名的理解、姓氏文化的渗透、第三人称有关知识的了解于一体,这样,使语言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语言的厚度。)

三、词语填空

师:他们在一起画了……(出示: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

1、认读: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还可以把什么放在前面,怎么样放在后面,什么怎么样,比如:小树……

2、师:他们又画了……

出示填写()的旗子()的风车

3、师:他们还可能画了……

出示填写:()的()

4、反馈、交流。指名读词组、同桌互读评议。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不同的风来;积累的词语也很丰富,使风变得这么生动,这么美妙啊。

(点评:在填空练习中积累规范性语言。结合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这一语言现象,由课内到课外,有层次地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积累词语,并尝试着运用,体会语言的规范性。)

四、句子改写

师小朋友们,咱们知道,风,看不见也摸不着,赵小艺他们却动脑筋把风给画出来了。那么他们是怎样画出风来的?

1、自由朗读课文第4—9自然段。

2、出示句子: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指名朗读)

3、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

出示赵小艺想了想,画了_________。(指名说)

师:宋涛可高兴了,说……

出示句子: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指名读)

4、师:谁来这样说一说宋涛说的话?

出示:是风,是风_________。

师:谁把刚才说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提示:赵小艺想了想,画了_________,是风,是风_________。)

5、出示改后的句子,读读比比。

赵小艺想了想,画了在空中飘动的旗子,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飘起来”还可以怎么说,说得更有味道?)

引导说:是风,是风把旗子吹得飘呀飘。(是风把旗子吹得好像在向我们招手)

师:课文中的句子和改后的句子有什么变化?

6、照着样子把文中写陈丹画风的句子改一改。

出示:陈丹想了想,_________。(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你也来像宋涛小朋友一样夸夸陈丹画的风吧。是风,是风把_________。(小树吹得弯弯的)(是风把小树吹得笑弯了腰)

7、独立改写: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句子。

师:自己再读读甸子,独自把宋涛画风的句子改一改。

出示:宋涛想了想,_________,(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是风,是风把_________。(雨丝吹斜了、雨丝吹得斜斜的)

8、交流、评改。

(点评:在改写交流中转换语言。语言形式的转换,既能反映语文学习的灵活性,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真可谓“一箭双雕”。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性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训练,具有重要教学意义。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设计精到,过程精密,结果精彩。)

五、诗句诵读

师:现在,我们把改写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听,读得有味道。

1、引读:师读——赵小艺想了想

生读——画了……是风,……

2、对比体会。

师:这样的句子排列起来像什么?(儿歌、诗)

师:课文中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改写后的语言像诗歌一样,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味道。啊,我们都成了小诗人了,多棒呀!

3、配乐诵读《画风》。

师:咱们一起朗诵自己改写的诗句吧。

师:三个小朋友,一起来画风。

生:三个小朋友,一起来画风。

赵小艺想了想,

画了在空中飘动的旗子,

是风,是风把旗子吹得飘呀飘。

陈丹想了想,

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是风,是风把小树吹得弯弯的。

宋涛想了想,

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是风,是风把雨丝吹得斜斜的。

(点评: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二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还不多,进行句子改写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妨可以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朗读。多读多感悟,少讲少分析。)

[总评]

本课较好体现了“语言型”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轨迹:

1、“语言线”。字、词、句教学是低段语文学习的重点。课前荐诗朗读,感知儿童诗的特点:课始直接听写词语,借助词语渗透姓氏文化的拓展:接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填空练习,以巩固积累运用语言;课中,将课文中的对话改写成诗句。这一过程,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和生活中动脑筋敢创新的愉悦过程,真可谓一举多得。

2、“学生体”。在学生练习时,老师及时给予批改、肯定、纠错。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错读、不流畅时,老师耐心地予以鼓励:“没关系,再试一次。”当怕有学生漏被指名发言时,老师时时亲切地提醒:“没有发言过的小朋友,请高高地举起你的小手。”当发现表现比较弱的学生,老师总是欣喜地赞赏:“你很能干,能用拼音写出这么美的话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老师在关注全体的同时更关注个别。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与鼓励下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学习,学得各有所得,各有所获。

3、“对话场”。课堂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对话是平等的、灵动的、生态的、多元的、和谐的和有意义的。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进行诗意表达: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形成巧妙的生生对话;再次,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还渗透教师的师本对话。多维多元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学习,自觉成长。因而,也在教学中凸显了教学的逸趣。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课堂、生态的课堂,语文教师有责任将课堂营造成一个学生成长的家园,学习的乐园。思维活跃的恬园,智慧碰撞的田园。

猜你喜欢
小艺宋涛旗子
在多风的夜晚
老公得了恐惧症
转让来的相亲对象
取旗
小艺的梦工厂
假如我是值日生
滑雪比赛
完形填空
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