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美琴
摘要: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同时也具有教育性,其目的:一方面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业资格;另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不仅要“有仅要“有业”还要“乐业”并要“创业”和“守业”。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课程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应该不仅要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同时要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为此,在高职教育中,有必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以及自我和谐发展的能力,使高职教育成为推进深化素质教育及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角色。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课程建设的含义
以素质教育为教育思想理念的高职课程建设,具体体现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建设高职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通过实践素质教育下高职课程建设,使教育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自立学习,独立思考,努力营造鼓励学生具有实践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和高科技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进学生追求和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有迎合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现象。体现为课程建设紧密围绕经济生产和市场需要,强调实利、有用的专业知识,强调技术,而对那些与生产世界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如意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及科学文化意识等则被忽略,从而使课程成为社会需求的指标,而忽略了人性关怀。主要表现为:
(一)重客观知识,轻个体发展
课程内容紧密与工业社会和市场化需要相联系。课程中只见生产世界的知识与规则,只有成熟、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即可以明确表征的技术知识,而对具有个人性质的个体特征重视不够。
(二)重技能训练,轻文化素养
课程只注重生产世界的知识、原理、原则等,忽略了技术道德,即对技术的合理利用、职业审美愉悦,缺乏深层意义上的技术伦理教育,即培养学生对技术的理智态度。正如有学者在总结今天的职业教育的特征时所指出的:“……在教育目标中,‘理解与‘欣赏让位于‘技能与‘胜任能力,‘会话让位于对生活与环境的‘适应,‘沉思让位于‘做与‘制作。”
(三)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
课程只注重与物质、经济福利或“工作世界”相联系的技术技能训练,重视考工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得,而较少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因而课程所注重培养的“能力”必然浸透了“操作”“训练”“谋利”的色彩。课程蜕变为训练“机器人”的工具,丧失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体验方面的价值。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树立高职素质教育理念
在高职教育领域,有专业技术教育居于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的倾向,一直只停留在形式上讲很重要。而这种倾向的专业技术教育模式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笔者建议把素质教育从职业教育的“补充”转变到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策略转变为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长远战略任务,最终形成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主要体现为:
1高职教育应当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点,同时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是由高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
2高职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目标,是“人”而不是“器”,在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一定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工作能力的同时,应当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愿望,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就业、终身发展着想。其中“以人为本”要求做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教育的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统一。
3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应当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当是课堂和实践教学。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把握,将有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创新良好适宜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创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课程体系以及管理保障机制,将职业教育的显性特征与素质教育的隐性特征有机统一起来,将素质教育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营造高职素质教育下课程建设的良好环境,使之有效渗透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1创新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作为人才培养纲领性的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和适应特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奠定个体生涯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创业创新和学习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素质拓展教案的编写、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2创新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实施素质教育进课程标准的改革。课程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始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教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有高职教育先行者将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归结为“通识课程、专识课程、特识课程和隐识课程”四大类。通识课程主要是指非专业教育部分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这部分课程重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专识课程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特识课程是指具有素质教育传统优势的特色校本课程。如素质教育系列公选课、人文素质教育客座教授团开设的系列讲座、社团课程、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网络报告厅、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课程、身心健康教育课程、高职大学生能力素质拓展课程等等。隐识课程主要是指与上述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潜在课程,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师表形象、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影响人才培养的“课程”。这四类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构架了素质教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从实践的层面解决了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问题。
3创新教育途径与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素质教学进第一课堂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进入“第一课堂”,将极大推动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试方法、师生关系的变革。推动教师角色意识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使得职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水乳交融般有机糅合在一起。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的高职课程建设
高职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良好的适宜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的创设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不可忽视。
1全面规划。规划师资、文化环境和学院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为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全员参与。让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深扎根于脑,得到教职工的广泛认同并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育人过程的各个环节。
3全面推进。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学院的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按照“和谐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和生态校园”的总体要求,着力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拓宽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4全过程实施。从新生入学的学业规划设计到毕业时的岗前和创业培训,素质教育须切切实实落实到人才培养规划之中,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第一课堂是主战场,第二课堂等也得充分挖掘。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