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雄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应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断探索教法,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紧密联系实际,开拓学生视野并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探索
新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化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
以问题组织教学,首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新课改要求学生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对学习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并形成学习动机.以问题组织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例如,在高中化学《钠》的教学时,我将钠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和探索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及观察有趣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然后顺水推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如(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2)钠为何会变成小球?(3)小球为什么会四处游动?(4)为什么还会发出“嘶嘶”的响声?(5)将酚酞滴入反应后的溶液中,溶液为什么会变红色?随即还引出一系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钠为什么会与水反应如此剧烈?水太少会怎样?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钠露置于空气中最后变成什么物质?钠在空气中应怎样保存?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后再进行分组实验以验证他们的不同猜想.最后,我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和存在.由此可见,通过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对老师的依赖,真正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它通过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表达、应用以及其他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这些优良思维品质正是一个人应具有的科学素养中的一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获取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逐步树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查询、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①增加;②减少;③不变.
【收集证据】途径一:回忆已有知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途径二:查阅资料,从波义耳的失误到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途径三:实验探究,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施实验,观测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方案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指导修改.
【进行实验】实验一:取一小截蜡烛粘在一小块木板上,将小木板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点燃蜡烛,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铁钉用砂纸擦去铁锈,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解析与结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完成有关实验,通过反复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结论.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教育手段正是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其特有的优势,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人才规格多样化,这些均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要求.
例如,在高一化学《环境保护》一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丰富、生动的有关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图片、动画及视频.看到这些令人痛心、令人深思的画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在参与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关注环境问题,并培养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这些正是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认识,正确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为教学服务,积极地去适应新课程改革.
四、紧密联系实际,开拓学生视野并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知识与生活、科技和环境的联系.例如,在高一化学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卤族元素》的教学中,我补充下列思考题来组织学生讨论:碘的仓库在何处?沿海地区的人为什么不需要补碘?我国哪些地区需要补碘?补碘一般采用什么方式?据报道,目前有些地方用海洋动、植物喂鸡,这种鸡生下的蛋称作“碘蛋”,简述其中的科学道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整体上认识碘,同时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生活、科技和环境的联系.其次,教师要广泛收集教材以外的化学与生活、科技和环境等方面联系的材料,如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水污染、白色污染、沙尘暴、二恶英、PPA、抗癌新药“格里维克”、导电塑料、人类基因组计划、手性催化剂、纳米材料、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等,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设计成小课题并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化学视野.
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质量,增强了化学工业竞争力,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例如,三大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塑料的难降解性,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2000年我国塑料废弃物总量就超过5000万吨,为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化学家正努力寻求塑料降解的新方法并积极研制开发微生物可降解塑料.通过以上事例的学习,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化学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以及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进行参观、访问、调查,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治理方案和措施,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新课程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新模式.化学教师在新课改下要善于构建课程内容的问题化,积极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每位化学教师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断探索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益群.化学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