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2009-08-27 07:06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紫藤萝于勒文本

尚 玲

语文课就是教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怎样将这多重目标落实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呢?

一.在活的“起调”中,扣人心弦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的“前奏”环节中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将万千思绪化为统一的方向,这便于学生从行为上、思想上完全进入课堂,为后面的教学提供强而有力的保证。在教《羚羊飞渡》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羚羊被狼群逼上了崖顶,前面是山崖的峭壁,后面是紧逼的狼群,你想象此时的羚羊会怎样呢?先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结果到底如何?是不是和我们想的一样?读读课文大家就知道了,这样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带着悬念走进了课文。

2.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先挂出一幅周总理的画像,在像前摆上一束淡雅鲜花,再轻放低沉的哀乐,插播《十里长街送总理》配乐朗读。通过催人泪下的哀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快地把学生引入深情的缅怀之中。

二.在活的课堂“主旋律”中,引人入胜

1.一线串珠,剖析因果。教《行道树》一文时,我先提出“我们是一列忧愁和快乐的树”,既“忧愁”又“快乐”这难道不是矛盾吗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时重点理解这两个词语,分析因果,让学生深入探微,更容易感知课文中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生理清线索,就会感受到一线串珠的妙处。

2.对比联系,同中求异。在教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时,结合课后短文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进行对比阅读,看它们的描写方法与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中体会到写景与抒情的关系。通过对比,深入理解不同文章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现新意,从而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3.讨论交流,激活思维。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感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教师要善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展开论辩,形成正确的认识。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可以通过多角度阅读的方法探究人物的行为与性格。

三.在结课的“终曲”中,求得真知

1.升华主题,感悟人生。语文以文为主,寓道于文。语文的思想教育就应如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说,必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紧扣教材去进行。如《紫藤萝瀑布》,作者驻足于盛放的紫藤萝前,回想起十年浩劫以及失去弟弟而苦恼、悲哀。但眼前生机勃勃的花带走了作者满怀的惆怅,超越了个人的苦痛,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紫藤萝花启发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读者也由此感悟人生。

2.开展活动,培养能力。开展专题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中探究创造,促进语文学习更为深入,使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更强。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建议学生读《水浒传》,写最喜欢的人物评析。学习了《综合实践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后创作有关月球的手抄报等等。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涉及了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迁移的专题活动中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效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

3.巧用文本,读写结合。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因此,在学习一篇课文后,不仅要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布局谋篇,还要内化文本语言,也就是将文本中的话变成我们自己的话,除了复述课文外,我们还可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内化课文语言。在讲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时,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为此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述。这样打破常规,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个性飞扬。

尚玲,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猜你喜欢
紫藤萝于勒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美丽的紫藤萝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