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桃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几千万农民工家庭,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他们走进城市,条件所限,九成以上的农民工子女只能留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客观上造成了“准孤儿”、“准单亲家庭”的出现。这是一个上千万的群体,它的数量十倍于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与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不同的是,这些孩子别无选择地被留在了农村,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能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与学生日日相伴,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教师研究与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留守儿童异常心理、行为表征
近年来对两个乡镇750多名留守儿童的观察分析与记录,发现有部分留守儿童有异常心理与行为是不争的事实。通过交谈与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异常心理、行为、表征为:好吃懒做型、自卑逃避型、焦虑爆躁型、团伙、畸恋型、偏激对抗型、虚荣孤傲型。
二、形成留守儿童异常心理、行为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引起人的大范围迁徙,由于政策法规的滞后,使“留守儿童”成为市场经济的副产品。社会媒体的影响则是形成“留守儿童”异常心理、行为的主渠道,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自尊心很弱,道德推理不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模糊,逆反心理强烈,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一些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媒体则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网络、小说、视频中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比老师的说教强烈千倍不止。
2、家庭因素:为了改变经济状况,父母外出打拼天下,当把子女留给老人照管时,父母总觉对孩子有亏欠于是用物质和金钱的满足来弥补对孩子的关心及照顾的不足,在无大人监管的情况下,势必形成孩子大手大脚,虚荣攀比的性格。
3、教育因素: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应试教育的现状不协调,使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得不到相应发展。家长只关心生活,学校只关心成绩,孩子们觉得学校生活单调乏味,非常郁闷,而媒体生活新奇刺激;我们的教育着眼于孩子将来的成就,回报期太长,而媒体给孩子的是“即兑”的快乐。两相对比,媒体与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力是致命的。若缺乏父母照管,迷恋媒体实属正常。
4、个性心理因素:人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依赖,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尤其如此。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扮演着子女、学生、朋友和男(女)人的角色。
三、异常心理、行为的预防与疏导
通过调查,我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如果仅依靠教育系统内部力量根本无法解决。它是一个涉及到劳动,用工、三农、教育、户籍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它将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长期存在,短期内要关注的是有哪些方式可以缓解此问题,以将此问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心理则主导着行为,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的发展始终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者是解决矛盾,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或是解决不了矛盾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异常心理,行为是可以进行预防和疏导的,作为班主任我的作法如下:
1、辨——明是非,撼其心
有几个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作为隔辈子孙,对暂时监护人没有应有的尊重,甚至态度粗暴恶劣,我调查中发现这一情形,想起我班小超的奶奶曾反映他在家的表现:他脾气倔强,见到父母像老鼠见到猫似的,而对奶奶则出口就骂人。有一次他正兴至盎然地玩游戏机,奶奶出于好心喊了他几遍吃饭,他不但不听,反而生气的骂道:“催什么催,再催我一脚踢死你!”针对此事,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奶奶该不该喊他”的辩论会。当我隐瞒姓名把细节讲出时,学生就喧哗了,学着刚才那一句不该说的话。这时,我发现小超无地自容,满脸通红。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自然得出了这位男生错在了哪里。从此,小超改掉了坏习惯。他奶奶见了我就说:“老师,多谢你了!”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与评价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收效更好。从细述生活中的故事开始,憾动其心灵,引导其言行。
2、写——勤沟通,动其情
留守儿童,因身边只有老人们,有些事不愿和他们说,且有些烦恼困扰于心,不愿说出来。针对此情景,我建立了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写周记,只要求写出心理话,什么内容都可以。从周记中我了解到,每个留守儿童都不想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记得我给一个有“早恋”倾向的女孩写道:“的确,你让我头疼。但我不想粗暴的下结论,更不想一棍子打死。因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你的优点,为班级出力,语文成绩突出等。你应该学会对有的事、有的人说‘不!以免深受其害。晶,你会让我失望么?期待你的行动,相信,为了前途,我们会成为朋友!”
日记本发下后,我看到她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和轻松,几次笔与纸的交流后,她恢复了以前的灿烂。通过日记的沟通给留守儿童有了倾诉的平台,动其情,理自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使其健康自信的发展。
3、判——宽严明、导其行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一味“严厉惩罚,赶尽杀绝”,往往会“屡教不改”。对留守儿童尤其如此,所以在处理一些“小”事时应持“难得糊涂”的态度。记得一个闻名全校的“留守儿童”在我的课时与同桌因一点小事争执,被我制止。一会儿同桌汇报:“任老师,高某骂你XXX。”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无名火升腾,恨不得马上把他赶出去。教室里静得出奇,大家都在等着火山爆发。“冷静、冷静,尝试着原谅他,爱他。”我提醒自己。“是吗?骂人可不好,特别是骂得这么难听。”“大家说是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是”且向高某投去指责的目光。高某满脸通红,垂下从不正视人的眼睛。“我们继续上课”。一场动乱烟消云散。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在小事中对留守儿童中的后进生不妨做回糊涂官。但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容忍。临毕业的一天下午,突然一个低年级学生,哭哭啼啼来找我,原来上厕所时遭孙某骚扰,脱掉其裤子并要求小同学拿出身边的零花钱,一起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件”。怎么处理?是糊弄着离校,还是牺牲宝贵的复习时间,对其严肃教育,消灭犯罪于萌芽状态?我选择了后者。
容是爱,严更是爱。宽严有度。使学生明白可为从而与不可为指导其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今天应该做的,就是转变教育观念,抛开偏见,给予那些受到伤害的缺乏关爱,生病的“树苗”以真诚的信任与尊重,使他们找回自己的动力,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另外,国家应拓宽就业渠道,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