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更加受到重视。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中心环节,关于其教学改革的探讨也随之进行。我认为,在进行各种改革尝试中,明确若干基本的教学原则,对于深入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本文在这一宗旨下对中学政治课教学原则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让学生的知识灵活起来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最后到思维中的具体过程。学生如何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并加以利用,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达到中学政治课教学目的,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为初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这些原理和方法本身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因此,我们不仅要把这条原则作为政治课教师必须坚持的教风和学生必须坚持的学风,更把它作为政治课教学的关键。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来学习政治课知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联系实际来学习基本原理,这就是说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不能单纯的死抠书本中的抽象概念;第二是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说在学懂了基本原理之后还要用它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停留在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上。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没有前者就不懂理论,没有后者,对理论的理解就不能深入,而且也失去了学习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呢?
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游戏、小品活动,将时事、诗歌、漫画、音乐等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下学期学习“如何对待异性同学间的友情”时,可以利用漫画进行教学。一幅是一男一女两学生勾肩搭背,另一幅是两异性学生背向而坐,中间划上一条“三八线”。针对这两幅画,引发学生的议论,然后提问:这两种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两种现象都不对?如何才能处理好异性同学间的关系?在讲“一国两制”时,可以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先用投影仪出示港、澳被帝国主义列强占领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当前炎黄子孙面临着实现祖国统一与民族富强的双重使命。接着用影碟机播放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片段,同时提出: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录像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启迪下,很自然地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播放《春天的故事》,学生自然产生对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赞美之情。
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形式,开阔眼界,发展思维,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要强调实效性原则,要反对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只注重热闹场面而忽视启发性的思考性的简单活动。可以参照书本后的课外实践题目,也可以由老师拟定。当然,在目前政治课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只能择其一、二进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这些活动可以扩大开展。总之,要把政治课教学从死气沉沉向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探索性原则,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从施教者来说,要坚持教学改革,探索适合于受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或许有人会说,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大纲已经有了还需要探索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现行的新教材和新大纲本身是根据新的形势探索的结果,它本身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另外,这场改革还在不断深入,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教材和大纲会不断更新。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品格。作为对这一理论进行宣传教育的政治课教材和大纲就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探索更新。另外,如何将教材同当前的社会实际联系,同学生实际联系,都需要一个过程;再者,在新形势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便使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同素质、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政治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更需要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学生是要从中掌握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利用它们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政治课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就行了的,而是探索如何将理论同实践结合。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理解这些基本理论,并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运用这些基本理论。
我们说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说这一探索过程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中探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认识这种探索过程的充要条件,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去创设这样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原则。因此,探索性原则虽然是对教学双方而言的,但这一原则更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本文涉及的是教学原则,所以教师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在此处不多叙述,只谈谈关于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我们强调探索性原则,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课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阵地,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探索和创新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品格。马列主义是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中不断探索的结果。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过程中产生的。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结合并通过和中国现实相结合”,通过长期的探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实践和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才产生毛泽东思想。例如:以农村包围城市;对民族资产阶级既联系又斗争;以及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不同的斗争策略等等,都是党探索的结果,这些在马列著作中是找不到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才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因此,我们现在进行的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改革,以及一国两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探索的结果,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中找不到的.
正因为探索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因此,我们在传授这些这些基本理论时,首先要坚持这种精神,传授这种思想。所以,探索性原则应该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坚持探索性原则,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书本中的马、列、毛、邓理论的原理知识,首先必须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列的基本原理,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在于应用,而只有在探索中才能达到这一点;最后,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把它们运用于社会和个人的实际,在认识和解决实际中理解和掌法。例如:初三《思想政治》在谈及封建社会的统治特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举《红楼梦》中贾元春归省一节为例,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元妃驾临时他的祖母、父母都要在大门外迎候?贾政作为元春之父,为何要在女儿面前下跪并聆听她的训诫?这些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明确封建社会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享有最高的权力。元春作为皇帝的爱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们自然要高于贾府中任何人,所以她回贾府省亲,就会出现父拜女,女训父的场面,从此得出结论: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特权紧密联系,等级地位越高,享受的特权越大。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典型的以探索性原则为基础而创设的教学环节。明确这一原则,就能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教学过程,而且还可以对照老师的探索过程发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以后碰到问题,自己就可以独立进行探索,去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坚持探索性原则对于理解教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坚持系统性原则,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实现。政治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就需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练习,要做这一点,就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它是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关性问题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对自然、社会、思维进行新的综合,为人类提供着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综合结构和世界画面。列宁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比作一块整钢:“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既然如些,就必须用系统的方法去学习马、列、毛邓理论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观点。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核心,坚持系统性原则,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以便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的发散和辐合。所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既包括从整体上把握政治学科内的知识,又包括把这种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还包括政治学科知识同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有效综合,能增强学生知识经验的灵活性和组织性,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不依常规,标新立异的发散思维活动是中心环节。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很多,主要表现在思路开阔、方向各异,很少受既成目标的限制,要求学生自由地去探索未知领域,以产生更多更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要注意发散和辐合思维的张力,不能一发而不可收,要从问题出发,最后回到问题中来,以达到问题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回忆或利用已的知识经验和途径,经过分析和综合,获得准确答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这里,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和前向、侧向、反向、横向的“立体式”思维尤其重要,通过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筛选,这样就很容易找出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用的资料,并正确快速地解决问题。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9页小字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我国解放前,纳西族人对产品实行平均分配,吃饭时由女性家长或做饭的妇女给每人一份。若吃猪膘,则切成块,每人一块。”这时,就可以提问:为什么他们对产品平均分配?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回忆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基础,原始社会生产的特点,然后将知识进行迁移、分析,得出答案:由生产资料集体占有决定。并且在学习以后几种形态的社会的生产关系中的有关问题时,就能融会贯通,迅速地找到答案。
2.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多关心时事,采取“即时”原则,特别是将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和新鲜材料及时引进课堂,多角度、有侧重地进行评析,结合教材多问一些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例如学习初一《思想政治》时,可结合武汉热水器厂厂长刘汉桥救人光荣牺牲时,口袋里只有16元钱提问:我们对国家、集体、他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结合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初三《思想政治》结合澳门回归,提问:我们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结合西部大开发提问:如何搞好民族关系?通过这些独特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争取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坚持个性化原则,让学生学有特色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包含着两层含义:外在表现和内在特征,现代心理学将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具有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如:有的观察力敏锐,有的记忆力强,有的形象思维能力高,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个性化原则,才能根据学生特点搞好教学。因为:
第一.挥个性特长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凡是成功的人,都是有良好的个性特长并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据对世界11位创新奇才的分析发现,这些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并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发挥这些特长,才取得巨大的成就。作为中学生,如果自己某一方面的性格特长被发挥出来并加以引导,就能提高他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成功的先导,有了自信心,就能增加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自然有增长的可能。
第二.发挥个性特长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优点和弱处,而人的个性具有可塑性,中学生的个性还不稳定,正处在塑造时期,通过对他的个性中的优点的肯定,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争取自己的全面进步,如:对一个记忆力强但不喜欢文科的学生来说,要使他两方面都进步,可以通过让他们记忆某一个观点,使之得到鼓励,从而提高对文科学习的兴趣。
第三.发挥个性特长可以带动其他学生,促进全班发展。在性格塑造的过程中,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某一个学生或某一些学生的个性特长的鼓励,可以使学生相互进行对比,认清自己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一方面,受到教师的鼓励,使自己的优势方面更好;另一方面,在教师对别人的鼓励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向榜样学习,努力改正,就能形成一良好的氛围,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那么,如何去坚持个性化原则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学生的个性差异客观存在,但如果不用心去发现,就不可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和短处,而不发现其特长就不能使其得到发挥。所谓“慧眼识英雄”,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的。
其次,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即使这种创新是片面的、偏激的,也不应直诉其妄,而应加以引导,在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趋于合理,并在全班同学中加以表扬,肯定他们的个性,以带动其它学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再次,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创造环境,让学生都有表现和发展创造的机会。一般而言,客观性问题不能让学生有表现个性的机会,而主观性问题便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加强学生主观题方面的训练。如:在学习初三《思想政治》第11课“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时,可以设置以下例题:
某地众多河流湖泊,“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干净马桶盖”;前些年,当人们捂着鼻子经过被严重污染的河湖之畔,听到的是当地人歉、绝收情景的诉说;前几年,一些造纸厂等排污源在“零点行动”后被关停;现在游人漫步在河边湖畔,行人倒影依稀可见。但不少人仍心有余悸,害怕恶梦重演。人们渴望山青水秀,人寿年丰。
联系上述材料反映的情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学生的答案多种:有的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角度出发,有的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有的从环境问题的危害及环保法律体系角度出发。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给学生制定标准答案,都要进行鼓励,肯定,总之,作为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的空间,并鼓励大胆地去做。
五、坚持思想性和知识形态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
1.思想性
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同时也支配调节着实践活动。人是根据对实现的反映来行动的。不必说复杂的生产劳动,依赖于对材料、工具的性质的反映,即使极其简单的饮食活动也是在心理反映调节之下完成的。恩格斯说:“甚至有人吃饭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头脑中的饥渴感觉的影响而来的:停止吃喝,则是因为饱的感觉反映在他的头脑中。”一个人对某个事物作出的行动,是因为这个人在遇见这个事物时在心里产生的对它的认识,才作出的反映。因此,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未来,要想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技能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对其他方面的素质起着统帅作用。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中学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的国家观、民主法制教育,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2.知识性
20世纪初,联合国经合组织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引起世界关注,知识价值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处于中心地位。如何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呢?这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
中学生肩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重任,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知识教育非常重要。中学时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基本知识的传授可以为他们将来学习更高更深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在政治教学中注重知识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以便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知识基础,即“开门用的锁”的问题;第二,是如何去分析,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即“如何去开门”的问题,就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而言,初一主要是关于心理品质培养的有关问题,初二是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初三是关于社会发展及我国基本国情的知识,这些关于人生、社会的知识都是青少年必备而且终生受益的知识。因些,初中政治教师将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讲清讲透。
当然,提高学生思想和增加学生知识,二者在政治教学中是丝毫不会冲突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了解基本知识,才能提高学生思想意识;也只有在提高思想意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并强化记忆所学的观点原理。因此,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政治教师既要防止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误导,又要防止空洞说教,必须坚持思想性和知识性结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以解决思想问题为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对全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物质利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驱动作用日淅增大,由各种利益矛盾引起的思想问题比往更加突出。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往往受到冲击,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要相信广大学生的可塑性,始终抓住思想教育这个中心不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武装学生头脑,提高他们的认识,特别是对一些不切实际的利益要求或错误的利益观点,要在课堂上举例说明,旁敲侧击指明危害,加以引导。
(2)要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的解决思想问题。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学校,不同的教育对象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思想问题,联系不同的知识进行剖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例如:在初一下学期开学不久,一次布置作业时,有一男同学竟然以哼唱《最近比较烦》以示抗议,引来不少男生的附和。为了教育此类学生,我将“高雅的生活情趣课”调到前面来学习,使他们认识到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个人、对社会的危害,教育他们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不要胡乱赶时髦。后来,那个带头唱歌的男生自觉主动地到办公室找我承认错误,并保证从此不再犯。
总之,政治课教师要认真地把握好教学原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达到入脑、入心、导行,更好地发挥它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