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硬先
【摘 要】 本文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理论,从情感美、理性美、言辞美、结构美等五个角度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擦亮了读者的眼睛,给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关键词】 情感美 理性美 言辞美 气度美 结构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不错,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收揽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语文教科书是一个美的宝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美育有不可推托的责任,因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手中,掌握着打开美的宝库的钥匙。如果离开美,语文课堂教学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艺术凝聚教师智慧、勇敢、灵巧、力量诸品质的艺术美,是融合情感、景象、理性、言辞、气质、结构诸美感于一体的意境美。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展示语文教学美感,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学中的客体——教材蕴含丰富的情感,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中包含从乡愁到爱国,从感怀到咏史,从友情到伦理,永恒亘古的宇宙感叹到动人心魄的生命赞歌,都包含催人泪下的美好情感。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没有多少形象性,但是仍具有情感性。优秀的论文都是通过融情入理的议论来抒写,以情入理,情理俱佳,给人一种诗和议论相结合的美感。正是“情感”这个因素,使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慷慨激昂,李清照《一剪梅》的缠绵哀愁,《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深沉,《斑羚飞度》英勇悲壮,无不渗透着全人类铭记终生的情感。其次,教师是充满情感的人,教师应该通过课文中所固有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情感流露中获得愉悦,做到以情感人,因情悟文。在教学艺术中,师生的情感默契,常表现在爱国主义的感情渲染中,在诗歌散文的感情抒发中。沉浸于朱自清《荷塘月色》使人心境空灵,凝神静思;与白居易在《琵琶行》超时空共鸣,使人声泪俱下,感怀古幽;缅怀《最后一课》中的爱国之举,则使课堂萦绕爱国之魂,动人心魄。情感美的特点是感情有渗入心灵与肺腑的深邃感和饱满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要感情丰富,只有老师先入文入情,投入感情,学生才能入文入情,受到感染。天津师大教授田本娜说:“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只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试问,一个表情木然,无动于衷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为公的情怀?如何体会《春》的喜悦?如何体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和幽思?语文教师在三尺讲台之上,一定要忘我地投入,忘情地发挥,虽不至于像演员那样变幻夸张,但也应和课文内容一致,或庄或谐,或悲或喜,或兴奋或抑郁。当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情、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语言,会让课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会让学生的情感与老师的情感水乳交融,引起情感的共鸣,美育才能初步成功。相反,当教师怒气冲冲,或语言干涩,学生就会精神不振,或过度紧张,度秒如年,这样的课堂,哪有美感可言?
二、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理性美
语文课充满情感,但是并非空洞无物的无病呻吟,每一篇作品都是以理性支撑起整个作品。小说作品描写了整个社会环境,表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提示社会真谛和生活经验。散文诗歌短小精悍,虽然其语言寥寥,然而理解其深刻的理性,使人灵悟之极,神思飞动,美感油然而生。就算是说明文和议论文,也突显自然的光辉和生命的华美。其次,教师在课堂并不是单纯地宣泄感情,绝不能让感情泛滥成灾。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综合知识十分丰富的人,既要有丰富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还要对理科知识和艺术学科有所涉猎;既要对社会现象保持敏锐的触觉和嗅觉,也要对自然知识兴趣有加,因为理性美的踪迹要到自然和社会中去攫取。语文教师对问题的看法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轻易感情用事,分析要有理智,有逻辑性,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散文和议论文的分析,因为它们有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精辟的明理。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感觉器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地架起通向理性彼岸的金桥,如从《白杨礼赞》、《荔枝蜜》中挖掘出“自然的人化”传达出理性的美学意蕴;也可以以非凡的气度、沉郁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去点燃课文中清新激烈的理性,如从《谈骨气》、《说谦虚》总结出处世的道理和为人的情操;也可以山河的秀丽、心境的旷达、宇宙的浩瀚与文中清新激越的理性合拍,如从《岳阳楼记》体会作者广阔的胸襟,从《桃花源记》领略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总之,语言文学最具有理性之光,语文教师应以科学那一根牵着情与理的丝线去拨动学生一根根智慧的琴弦。在课堂上只要准确把握,偶尔点缀课堂,就会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言辞美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更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言为心声,语言美是教师良好的自我修养的结果。凡是蕴藏真挚感情的人,必然溢于言表,教师是演员,要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文中之意、文中之情、文中之美用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切忌千文一面。教学艺术中的言辞之美,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特点,力求新鲜、丰富、生动、熟练,激动时要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欢乐时要喜形于色,感染于人:悲痛时要凄厉感人,催人泪下;气愤时要满腔仇恨,怒发冲冠;平缓时要给人行云流水之感;明快时要给人珠光泉流之妙。具体地说应从这几方面做刻苦的追求:
1.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音高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容易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会使人昏昏欲睡。2.形象生动,绘声绘色。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场效应。3.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4.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必要时,凭借脸部表情,手势力度,做到神形合一。如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的《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经用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可谓形象精彩,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求和深入钻研学问的热情和兴趣。
四、语文课的外在形式有完整有序的结构美
结构美是一种透过时间的艺术构想,是知识、智能、情感、语言、气度的最佳结合。一节课就是一出戏,学生是演员,教师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是一出戏的总设计师。一节课的顺利与否,精彩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编导和演出。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全局和各要素的关系,做到主次有序、奇正相关、节奏分明、多样统一。首先、在思维上,能引导学生按行文脉络,理清思路,并积极提供契机,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上《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入诗人联想和想象世界:街灯—明星—天上街市—街市上的物品—天河—牛郎织女—自由自在的生活。沿着这样曲折回环的思路,学生很容易进入如梦如幻的想像世界。其二,在内容的安排上,能突出主体,有张有弛,有虚有实,详略得当,表现出稳定、均衡、灵活的艺术统一,正如中国画,何处泼墨渲染,何处惜墨如金,十分讲究。又如欣赏《皇帝的新装》,作品在皇帝裸体游行时达到高潮,老师就要善于渲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作者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体味,直至理解透彻。当然其他也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留任何痕迹和漏洞。第三,在情感的表达上,教师要创造条件,烘托气氛,使师生有一种情感默契,并在情感融合上得到锻炼、升华,正如在电影艺术,充分利用烟火、音响、电脑等道具,使观众的感觉器官得到充分感受,情感也随着得到宣泄,课堂上也应如此。当然情感的流露要掌握时间和火候,缺乏情感交流固然不好,感情肆意泛滥也令人无所适从。第四,在板书上,要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和特长。板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环节,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窗口。在排版上,能主次明晰,大小变化统一有序;在书写上,要有扎实的书写基本功,力求工整、有力、大方、潇洒;在色彩搭配上,要对比和谐,赏心悦目,醒目美观,力求避免杂、乱、花、草,避免学生引起视觉疲劳。最后,在教态上,要举止端正、大方,表现自然适度。
五、语文教师不可或缺气度美
在这里“气度”一词可以理解成气质、度量,而不是狭义上的风度、仪表。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追求诚实和谐,善与人相处,坚韧文雅,举止适度,讲信和睦,敬志尊贤的境界,就是气度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这说明教师只有做到为人师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因此,语文教师高雅的风度仪表和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是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心灵与肺腑。教师的智慧、气质、包容、涵养是内在的潜质;教师的表情、手势、言语、仪容是外在的表象。只有内在的潜质和外在的表象融于一体,才是神形合一的美。这种美能主宰整个课堂,牵动学生的思绪,撼动学生的心灵。试想,一个学识渊博,谈吐自如,风度翩翩,仪表不凡的教师在讲台上一站,能吸引多少学生的目光啊?谁不是洗耳聆听,生怕错漏一个字呢?课堂的教学效果不难想象。相反,一个语言粗俗浅薄,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教师,能博得学生的好感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说教师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的话,那么,在学生体察到你的灵魂之前,他首先看到的是你以包装灵魂的那些外在的东西——你如何衣着、你怎样谈吐、你走路的姿势、你表达喜悦的神情、你的学识、你的笔迹……总之,他首先看到的是你的气质、风度。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只有他具备非凡的人格魅力,他的传播才有效率,他所传播的美才有说服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面对几本看似简单的语文书本,需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的是再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新教材包罗万象,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当我们擦亮眼睛,敞开心灵面对它的时候,将会深感美不胜收,正如古诗所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10月29日印发
[2]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2月23日
[3]李如察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1999年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65页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