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2009-08-25 09:37骆建艳
消费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

骆建艳 徐 晋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人口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城市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问题凸现。本文以杭州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为切入点,重点探索了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关键词]社区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 公共教育

本文为2007年度浙江省社科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社区层面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编号为07Z18

作者简介:骆建艳(1976-),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徐晋(1975-),男,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伦理。

杭州市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00多万,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服务业、工业等领域,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作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外来务工人员为杭州市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教育问题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流动人口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拨给外来务工人员教育专项经费,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努力构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管理的体制。同时,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纳入社区教育的工作内容,制定《关于改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若干意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的暂行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保证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一、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规划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首先,由政府牵头,成人教育、公安、劳动、工商等部门领导组成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协调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其次,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质量的预测,把他们的教育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规划。第三,从实际出发拨出一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经费或通过政府协调由用人单位承担一定的培训费用;以社区学校或有关企业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基地。

(二)整合资源,建立基地。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分布的现状,为方便他们的教育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整合各类资源,杭州市构建了以区级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分院和有关部门为平台,以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区社区学院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和功能优势,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和特点,主动与周边的学校、企业合作,开设电脑、会计、服装、酒店服务等培训项目,定期邀请专家、老师进行授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指导与帮助。

(三)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启动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

在开展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特点,采取了集中办班、分散办班、送教上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用课堂面授、现场操作示范、参观访问等方式,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普及与技能强化提高相结合,对社区范围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加知识,沟通感情,进一步把他们融入当地社区大家庭,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二、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公共教育是以提供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为目标,具有免费性、平等性和全民性的特点。但是在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理论层次和操作层面的问题。

(一)法律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

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平等政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妨碍作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把城乡分隔式的二元社会管理方式损害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权益合其他社会权利。户籍制度是所有歧视性政策限制的根源,也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差别和歧视的制度基础。一方面,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不同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因为他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已经不再靠土地谋生;另一方面,因为其不具有城市户口,所以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必须办理各种证件,同时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市民待遇以及伴随户口而来的一系列保障。不仅如此,外来务工人员还受不到城市政府种种制度性的限制和排斥。所有这些都妨碍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实现,从而直接关系到其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形成。

(二)观念层面的问题

本地人的歧视是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妨碍其适应城市的一个软环境。一方面,社会包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转变过来,仍然倾向于把外来务工人员看作是管理秩序的传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他们采取防范式管理和教育。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态度更多的是立足于管理,而不是服务和保障,在具体的操作中,绝大部分是从如何管理的角度出发的,而很少关心其生存环境、生活状况和需求。而以本地和外地两个群体来区隔现存的公共教育,造成了城市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互动的匮乏,加强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社会属性的差异。

(三)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人力物力不够、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层内部的认同感等问题,实际上造成了二元分隔的公共教育现象。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要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实行公共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往往一个项目实行到中途,其人员结构就发生变化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面临更多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生活问题。由于绝大部分的收入并不高,除去日常生活开支外,很少有钱或时间去享受精神生活。这些客观原因造成了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难度增大。

(四)公民社会的发育不全,社区社会化管理尚未实现

公民社会的发育不全、社区社会化管理尚未实现是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不能深入开展的又一原因。在社会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上级单位开始对下级单位“断奶”,不同级别与种类的单位都开始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将原来承担的保障功能推向社会,但是单位社会责任的释放,并不意味着“社会”的成长。在中国的现阶段还缺乏相对独立的能够承担社会功能的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长效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教育机制,以致无法开展针对性教育,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更好的适应城市。

三、开展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公共教育意识。一直以来,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与其他社区教育相比是相对滞后的,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该群体为相对的弱势群体,一直以来,社会对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及对其他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就是要从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与社区经济,社区文化及社区人口现代化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去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开展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此外,需要充分调动新闻舆论机构的力量,重点对所有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终身教育理念宣传,对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特点的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介绍,唤醒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对知识需求的渴望,激发外来务工人员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兴趣,强化其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意识。

(二)制定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资源开发的规划,并纳入社区建设的总规划。如何开发、在一定时期内开发哪些教育资源、何时完成开发任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可能涉及到社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有一定目标和依据,因而,还需要制定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资源的开发规划。

首先,要从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资源被开发利用的现状出发,根据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在调查现有的教育资源、学习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明确城市未来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资源开发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指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其次,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合理的调动社区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探索适合于本社区特点的教育资源开发模式,使之符合多层次的社区教育需求,并坚持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相结合,保证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资源的开发持续、滚动式的向前发展。

(三)建立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资源的开发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保障机制,以保障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在目前状态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加强政府部门在资源开发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特别是在社区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建立自上而下的以地方政府为核心、协同社会各部门的行政行为型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十分必要。只有社会各部门同心协力,密切合作,才能将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有效地统筹协调,整体优化,达到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状态。

其次,加强该方面的立法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对社区教育的方方面面等予以详实的规定,来规范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资源开发的进行,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保障社区教育及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再次,充足的教育经费是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美国、北欧等社区教育较先进的国家,除了国家发达的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教育经费外,以立法的形式给予财政支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应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合理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投资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活动。

最后,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督导和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督导评价方案运用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合适的方法,对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中所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推动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的有序发展。

(四)加强公共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至少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对现有的包括各级主管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之尽快适应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的需要。其一,帮助他们明确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其二还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理论与工作经验,提高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后备力量的培养。在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教育系开设社区教育理论课程,并适当安排学生到社区进行实习、见习,培养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工作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方程、熊惠平,农村社区教育创新和高职教育的作为[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3]陈元姝,浅析社区教育管理中的政府行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

[4]刘尧,浙江省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2008(1)

[5]王益宇、汪敏生,社区教育: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J],成人教育,2008(4)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基于社会治理创新的社区教育发展研讨
针对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管理体系构建探索
社区教育对职业能力塑造探析
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研究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