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类新词的新义新用法

2009-08-25 01:51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5期

余 哲

[摘要]近年来网络报刊媒体上悄然出现了一批“宅”类新词的新义新用法。针对这一语言现象,本文从“宅”的意义变化、“宅”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宅”类新词出现及广泛使用的原因三方面对“宅”字进行初步地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宅:引申;感情色彩:原因

近年来,互联网及报刊媒体中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与“宅”相关的新词新语。人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登陆网络,甚至听流行歌曲,都能见到“宅”的身影。其中“宅男”、“宅女”还被评为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例如:

(1)做“宅女”也挺好的,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的,只是未来的日子里,不会那么“宅”。我“宅”,我快乐。(《绍兴晚报》2007年11月30日)

(2)在线的宅兄宅弟宅姐宅妹们,用心的推荐一首歌吧,一人一首。(宅男宅女论坛)

(3)时差用了两天便调整了回来,原因在于家里来了两只小小的宅猫。(同上)

(4)本人宅龄3年,不出门搞定衣食住行全攻略分享。(同上)

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时代赋予了“宅”新的意义,由“宅”衍生的新词有:“宅女”、“宅”、“宅兄”、“宅猫”、“宅龄”等等。

针对这一新奇的语言现象,笔者在文中从“宅”的意义变化、“宅”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宅”类新词出现及广泛使用的原因三方面进行初步地分析和探讨。

一、“宅”的意义变化

“宅”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所托居也”,意思是“住所”。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中对“宅”的解释是“住所:住宅”,这是它的本义。属于名词词性,由“宅”组成的词语有:“家宅”、“宅基”等,这些词语用的就是“宅”的本义。

(5)这胡同里有好几个宅门儿。(《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1580页)

这里的“宅门”用的就是“宅”的本义“住所;住宅”的意思,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名词词性的,构词位置不固定。但随着“宅男”、“宅人”、“宅猫”、“很宅”、“宅”等新词的出现,“宅”已不仅表示“住所;住宅”的意思,它还出现了一些由本义而引申出的意义。

(一)“宅”字作形容词,可以与其他字词搭配,派生出“宅女”、“宅人”、“宅狗”、“宅族”等词语,一般构词位置固定为“宅X”,还可以受“很”“太”等副词修饰,如“很宅”、“太宅”,其词义趋向于“形容爱呆在屋子里的一类人。”

例如:

(6)《新势力》是中国联通旗下的新锐媒体,现通过宅男宅女论坛征访北京宅男宅女各一名,通过专访的形式了解宅人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论坛)

(7)宅姐宅妹们,咱们怎么才能不宅啊,郁闷啊!(同上)

(81宅狗小自,虽然已经三个多月大了,可是却没怎么出过门。(同上)

(9)因为你太宅了。俺毫不留情的打击。(同上)

通过分析以上例句可知,“宅”在“宅x”搭配中处于定语的位置上,作定语是形容词的典型功能,而且“宅”还可以受“很”“太”等副词的修饰,因此“宅”渐渐获得了形容词的功能,词义引申为“形容爱呆在屋子里的一类人”。

(二)“宅”字作为动词,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其词义趋向于指“呆在家里不出门”,这种词义是由“宅”的本义“住所:住宅”引申而来的。

例如:

(10)五一假期缩短,林先生和太太在家宅了几天。(《汕头日报网络版》2008年5月5日)

(11)我宅我有理,不宅不入流,不是我们懒才要宅,我们宅着生活才更惬意,更有品质。(宅男宅女论坛)

通过分析以上例句可知,本是名词词性的“宅”逐渐获得了动词的词性,并且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这里的“宅”用的已不是原义,而是由原来“住所:住宅”的意思变为“呆在家里不出门”的意思。

二、“宅”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的感情色彩指由词体现出来的反映说话人多所指对象或有关的主观态度及各种感情。”“宅”在解释为“住所;住宅”时,它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它既没有贬义也没有褒义。但随着近年来衍生的一批与“宅”有关的新词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宅”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汉语里“宅”一直有“住所;住宅”的意思,因此现在大部分人在使用“宅”的字眼时,一般指不善社交,整天呆家里,厌恶上班或上学,依赖网络的这类人,这些特点带有人们的主观感情,并且这种主观感情是含有贬义的,因此“宅”的感情色彩已由中性转变为贬义。

例如:

(12)大学录取率高,毕业失业率也高,一堆宅男懒毙了,我们下一代该怎么办?(台湾中天综合台《全民大闷锅》节目主题2007年7月19日)

(13)“80后”群体中就有数量庞大的“宅男宅女”,曾有人担忧“80后”越来越“宅”,并导致孤僻、过分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等症状。(《钱江晚报》2008年1月21日)

(14)好长时间没在这里写文字了,因为生活没有规律,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混沌,污浊,能见度低,一个字“宅”。(宅男宅女论坛)

(15)醒醒吧,宅男!你这个宅男!(同上)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现在的“宅”已经和“生活没规律、不善社交、整天呆家里,厌恶上班或上学,依赖网络”这些含有贬义色彩的词句联系在一起了,“宅”已成为贬义词。不过在此特别强调,“宅”在作本义“住所;住宅”讲时还是中性词,这里说的贬义词仅限于“宅”的两个引申义“形容爱呆在屋子里的一类人”和“呆在家里不出门”。

三、“宅”类新词出现及广泛使用的原因

从日本的“御宅男”流行到台湾的“宅男”,再到中国大陆的“宅女”、“宅人”、“很宅”、“宅”的蹿红,“宅”类新词出现的速度之快、使用之广泛,令人惊讶,那么它们出现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社会原因。人们利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语言要很好地发挥其交际工具作用,就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的普及给人们提供了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激增的社会环境下。选择一种可以逃避外界竞争与压力的生活方式,呆在家里用网络交流,这种社会需要促使了“宅”字新义的产生。

(二)心理原因。新词的出现是人们心理上的表达和反映。正如之前“晒x”类词的出现,它反映了人们“炫耀、展示自我”的心态,于是网上各色各类的人“晒”成一片。“宅”类新词受到追捧也是因为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要。“宅人族”一般都是独身子女,他们怕孤独又不善交际,追求自由又不肯打开房门,他们宁愿呆在家里在网络或电视上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宅”的生活方式契合了他们的内心。因此“宅”在年轻人中一呼百应,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三)语言自身原因。语言是稳固的,又是渐变的。语言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生变化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更好的发挥交际作用。当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转变需要一个更贴切的字词去表达的时候,语言系统便会自然顺应这种需要,从系统自身原有的字词上产生新的用法,既迎合了人们的需要,又不增加语言系统的负担。于是在原有“宅”字上引申出新的意义和用法。

除此之外,网络、电视媒体的推波助澜也与“宅”字的新义有直接关系。

总之,“宅”类新词的出现是随电视、网络而产生的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近些年出现很多类似的词,现在它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太稳定,以后它是否可以稳固地进入语言系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笔者希望大众在使用时能尽量的保持规范,保持汉语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