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新教材与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2009-08-24 09:27李刘珍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新教材历史能力

李刘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采取的是专题模块形式,此形式能系统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的纵向发展过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严格以《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原则,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突出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体系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时代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而这恰恰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心理素质,即: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感、广泛的兴趣和开朗的性格。它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在学生时代,由于受知识能力、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一般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但是,如果具备了一种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也就为将来的发明创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方面素质的培养。

值得庆幸的是:中学历史新教材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着创新的灵魂,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方法。新教材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因而历史新教材对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大有作为。

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刻苦钻研、积极思考、善于把握好新教材,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笔者深感责任重大,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尝试,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管窥之见,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借助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指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历史书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意志”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师应该不断深入挖掘,巧妙设计,运用这些现存的素材,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如在讲解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内容时,播放电视剧《中国兄弟连》的相关片段,在学生看后很有感触的基础上及时点评:“中国人民能够取得八年抗战胜利的最根本原因,那就是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具有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何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不畏攀登,不怕挫折的人,才能看到中国会跻身于世界之林,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通过这一充满激情的评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铭记在心,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埋下了“顽强意志”的种子。

在笔者做班主任期间,要求班上学生选择一句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历史教学涉及到许多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地挖掘名人名言的育人功效,名言应吻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应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选取名言应遵照的一个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名人名言的育人功效首要体现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品格(包含坚强意志力)的培养。此法起到长久激励,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充满达到远大目标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二、开展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态度上的反映,是创造活动的动力,一个人有无创新情感,最主要取决于他对人类社会的感情。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汇聚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一种深深的留恋之情。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应化为实际的行动,这是何等重大和光荣的责任。这中间,教师应充分挖掘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内涵的素材,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讲完鸦片战争两框内容后,组织讨论,主题是“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鸦片战争能否避免?”要求学生讨论,然后发表见解,大家各抒己见,列举历史史料,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要打开海外市场,衰落的封建帝国——中国闭关锁国,必然成为侵略的对象,战争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然后教师接着问:“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清政府腐败落后。”教师进一步问:“鸦片战争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学生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教师最后问:“那么作为今天的青年,我们应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努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历史名人的名言,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唐朝诗人李贺说:“少年心事当拿云。”另一位诗人王勃说:“穷且宜坚,不坠青云之志。”北宋诗人苏轼也说:“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由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没有大志也就成不了大业。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少年要培养这种高贵的民族气节,这种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是咱们五千年中华文化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今日,咱们仍须要大力弘扬这种民族正气。至此,一种为国为民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创新才能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促使学生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领会它和掌握它。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有对新知识的探求。教师通过适当引导为学生“存疑”或通过创设历史情景刺激学生的研究欲望,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有问题思考、有机会把握、有空间施展。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整体设计了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一学期设计了五个专门的活动课: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如何运用历史地图、年代计算法。新教材所安排的这些不同内容的活动课,目的就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活动课”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例如,高一必修一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和必修二的《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相关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并设计成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行动,分工协作。结果,学生兴致勃勃,有的上图书馆查资料;有的回去问父母或爷爷奶奶;有的去访问有经验的长者;有的还上网查找。经过学生小组收集组稿和课堂讨论,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而且还写出了十多篇历史小论文。教师给学生的小组课堂讨论和历史小论文分等级评奖。这样,学生从探究中获得了知识,更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加激发了对创新的兴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新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的探究活动等都是培养开朗性格的最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会、编短剧、讲故事、看图分析、辩论赛等形式,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一个活泼开朗、敢于创新的性格。

如在讲完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后,开展针对“辛亥革命胜利”说和“辛亥革命失败”说的辩论赛。学生自觉分成两组,各推举四个辩手,辩手与组员共同协作查找资料并写成卡片,在辩论的时候,双方胸有成竹、言词激烈,难分胜负。通过这种辩论赛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而且锻炼了学生查询资料、组织和表达历史语言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开朗性格。

总之,新教材适应了现阶段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用好新教材,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历史教师要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教改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新教材历史能力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