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薇
一、树立自信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所以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才是作为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
通常,在小学各学科中,部分孩子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教师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树立自信心。
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帮助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在课堂上对“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就算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教学的节奏。在巡视学生做题时,要更多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怎样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计算,就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授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训练思维,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的教学方法,是应该纠正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提高学生记忆力
记忆能力是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强的记忆能力,那么,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展示,所以就更体现了重视记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法、图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系统记忆法、类比记忆法、规律记忆法等。但各种好的记忆方法都是建立在对知识内容真正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到真正的理解,自己必须勤动脑、勤思考、勤动手,多做多练,对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概括、归纳、整理,把它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记得又准、又快、又牢、又活,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效果。
其次,要结合记忆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训练学生记忆并进行应用。
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为此目的任务而努力。低年级学生往往不懂得主动向自己提出识记任务,这与该阶段教学目标不相适应。为发展学生有意识记忆的能力,老师要要求学生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识记的任务,使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识记任务。这样,学生就会发挥能动性,并主动运用一些记忆方法,使识记材料在大脑皮层留下得痕迹更深一些。教会学生独立地、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低年级学生一般还不善于自我监督检查,有的甚至不明白怎样才算学会,怎样才算记住了。老师要教会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充分利用无意识记。无意识记记起来较为轻松,不易疲劳。利用无意识记的具体方法有:利用形象可感的材料,如:课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
譬如,在学习《锐角和钝角》这一内容时,应采用:理解记忆法。如这两类角的概念,重点理解它们的区别: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规律记忆法。如锐角、直角、钝角,只要牢记直角的大小就能区分其他两个角,有的课可以采取结合图形特征记忆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再次,加强复习,防止遗忘。这主要是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及时强化,提倡过度学习,防止过度疲劳。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复习,将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知识系统等。记忆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离不开记忆。只有我们尝试了,动脑筋记忆了,才会探索出好的学习记忆方法,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树信心、养思维、练记忆才是学的基础,才是未来学生成长的铺垫,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动手、动脑、动口,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