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9-08-21 07:35卢洪银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探究性数学知识创设

卢洪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挑战,有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创设有质量的情境,营造学生积极的思维氛围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注重难点而设疑,使之有针对性;所设问题应根据所分析的学情,让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联想,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设计问题要具体,不能空洞无物,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也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和适时性。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如果一味地追求为创设而创设,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

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入新课也是可行的。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讲“代数式的意义”时,我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代数式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碗的高度与碗的个数之间的关系、门票问题、学生买铅笔和本子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合理使用探究性教学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下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对有关课时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人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就是说,我们所教的数学必须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这意味着作为数学探究性教学必须在课堂中充分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两种过程的认同与体验中建构知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学习形式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它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由于探究性课堂主要是讨论、探索和交流,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学生亲身体验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观察、分析、概括、总结,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遵循下面几个基本原则:一是重点性原则,即所选的课题必须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核心知识。二是价值性原则,所选的课题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三是问题化原则。问题是科学思维的起点,探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探究性学习应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四是以学生为主,即所选问题必须来自社会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知识是不宜用“探究式”进行教学的,如(1)超经验的知识,如无理数、复数的概念、公理化方法等,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不出这样的数学思想;(2)难以证明的知识。如无理数的幂、为什么使用弧度、线性规划求解等问题。这类问题可以证明,但难度大,不需要学生去证明。(3)程序性知识。如对数运算、向量运算、三角函数变换,这些知识主要是记忆性程序,而数和式的运算绝大多数也是程序性的,不宜用探究性进行教学。《课标》中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这时我们用讲授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适当练习”自然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地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大力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把握和挖掘课堂中的有效资源,想方设法地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探究性数学知识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