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诗忠 班业龙
摘 要:鉴于安徽农村信用社贷款在农业贷款中的绝对主体地位,文章采用2003年以来安徽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数据,通过格兰杰检验分析安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安徽农村经济的影响,指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支持力度偏小,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格兰杰检验 信贷支农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246-02
一、安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特征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作用的发挥不能脱离目前的整体农村金融环境,对于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体制和深层次特征,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林毅夫从农村发展金融改革等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指出我国金融改革应该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与制度环境”课题研究认为,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应该适度开发市场,允许新的符合条件的产权清晰的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加入农村金融机构,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通过竞争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农村金融的发展。何广文教授提出,可以将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各种农村金融供给机制和农村金融需求机制等联系起来,在一个大系统中分析和综合研究,使得各类资源得到最优组合,实现农村金融供求的最优动态均衡,“三农”资金需求得到最优化的满足。
自从安徽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以来,积极发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在贷款期限、投向和定价方式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调整;根据农村经济的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针对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的态势,农村信用社在贷款额度上积极调整授信额度,以满足和培育优质客户的要求。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在不同区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其中在皖南和沿江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好转,不良贷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江的不良贷款率截至2007年末为9.1%);利率浮动扩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缓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压力,在皖北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仍存在诸多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信贷支农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大额贷款占比不断扩张和小额信贷趋于下降的态势体现农业产业的深化和非农产业的扩张,同时凸现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和非农化倾向,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力度弱化。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单笔贷款在2万元以下的贷款占比下降幅度较大,说明随着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小额贷款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产业深化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工商企业、房地产开发等利润高的行业,挤占了“三农”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加剧“三农”信贷投入不足的局面。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经营倾向正是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占比萎缩的主要原因。同时农村信用社整体经营实力和经营市场环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源匮乏、信贷投入不足的现象依然严重,信用社信贷资金运用渠道不畅,信贷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滞后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和发展,资本金不足和监督部门风险硬约束导致信用社不能满足优质大客户对信贷资金增长的需求;非信贷资金运用效益不高影响自身经营效益,流动性过剩对信用社自身的经营发展以及其支农职能的发挥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浮动利率机制虽然提高了信用社的盈利空间,对贷款实行了普遍的利率上浮,也可能由于逆向选择行为而增大信贷资产的风险,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定价机制;不良贷款地地域分布明显,皖北地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和支农作用;信贷资金的周期性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仍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安徽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真实性,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以DKYE表示样本点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YICHAN表示样本点范围内的一产增加值,首先对变量取对数的形式,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使数据更为平滑,易于建立模型。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是时间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因此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可能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ADF统计量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意味着该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即平稳。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兹准则(SIC),运用Eviews软件得到结果如下:
注释:C代表含有常数项,T表示含有时间趋势项,2表示二阶滞后,△表示一阶差分。贷款余额和一产产值的对数形式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即贷款余额与一产产值同阶单整,表示二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尽管每个变量可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协整表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长期存在某种均衡关系,即一变量的变化会导致另一变量的变化。本文采用GE两步法,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贷款余额与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从上表可以得出,在90%的水平线上,残差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ADF临界值,表示lndkye与lnyichan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于对数变化不改变原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可以使用上述数据检验贷款余额与一产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可以检验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方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指出:如果两经济变量X与Y在包含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则称X对Y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检验金融发展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时,可以构造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如下:
无约束回归模型(U):lnyichant=α0+pi=1∑ailnyichant-i+qi=1∑βilndkyet-Ii+εlt
有约束回归模型(R):lnyichant=α0+pi=1∑ailnyichant-i+εit
进行OSL估计,进而进行如下假设检验:
原假设H0:β2=……=βq=0(1ndkyet不是引起lnyichan变化的t格兰杰原因)
备择假设H1:β1,β2,……,βq不全为0(1ndkyet是引起lnyichant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利用Eviews软件,对解释变量贷款余额与其他被解释经济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SIC和AIC最优准则,得到如下结果:
即表示在90%的水平下,安徽农村信用社与安徽农业产值只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安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是安徽农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是推动了安徽农业的发展。从上面的协整关系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对农业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26,表明贷款扩张l%,会引起农业产值0.26%的增长,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力。
三、信贷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三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农”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安徽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变观念,克服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1.积极创新信贷方式,不断拓展信贷资金使用渠道。农村信用社要针对目前安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要求,大力发展“小额贷款”,积极采用“联户联保”等贷款方式,逐步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范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支持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在生产、流通、增值、集约等环节分别提供资金支持,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要在帮助农民增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等支农业务方面实现新突破。针对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非农化倾向,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持和增大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努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三农”经济和社会的多赢。
2.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目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启动,要通过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切实转变经营机制,确立其在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完善一级法人治理机制,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持股,相互融合,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真正做到农村信用社由谁出资、由谁管理、由谁受益、出了问题谁负责,形成“资本自聚、经营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由”的机制。要建立以效益为目标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建立与效益、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
3.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村信贷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切实废除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种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努力为农村信用社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三农”经济及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优化金融信用环境,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机制和逆向惩罚机制,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主体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农村信用社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依法打击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维护农信社合法债权,营造公平正义并富有活力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林毅夫.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发展[C].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3
3.李静.农村金融发展情况,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何广文,李莉莉.从系统论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5.何广文.金融支农:责无旁贷,现状堪忧[J].中国经济报告,2006(2)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佛山 528225)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