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投入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数量、质量及效率都存在问题,制约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016-02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
1.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农村教育负债严重。长期以来,我国财政一直把教育支出作为必保的重点,财政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近两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3%左右,但仍不及世界平均5%左右的水平,而且在教育投入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所占份额仍然很低。尽管2007~2009年全国财政将新增470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6~2010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累计新增经费,将由原来的2182亿元至少增加到2652亿元,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不足1%,而经济发达国家初中和小学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多数在2%~2.5%,因此,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另外,农村教育负债严重。2007年,全国农村教育负债高达500亿元,即使在广东省这样发达的地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负债尚有60亿元。在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以满足农村义务教育日常运转需要的条件下,农村教育负债只会加剧农村学校的负担,使得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日趋下降。
2.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结构失衡,投入责任划分不清。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城乡投入结构失衡和地区投入结构失衡两个方面。从城乡投入结构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市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强,教育投入水平高,全国小学、初中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较大,大多数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都比本省城市的平均水平要低1000元左右;从地区投入结构来看,2005年东部地区小学生均经费为2440元,而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均经费只有1400元,低于东部地区1000元以上;东部地区初中生均经费为3070元,但中西部地区初中生均经费只有1670元,比东部地区低1400元。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东部地区各省小学、初中的生均经费也仅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大城市平均水平的1/3左右,经费只是基本够用,但还远谈不上宽裕。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按此规定,中央、省级财政、县乡财政对义务教育都有投入的责任,但具体承担什么责任,承担的比例是多少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3.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率低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率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利用率低,人员经费数额巨大。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在农村推行义务教育,但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仍然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已达到5.47%,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而且,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高辍学率导致学生教师比例偏低,教师资源利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农村的初中和小学学校,往往是一个“小而全”的社会,学校后勤人员过多,收发、打印、清洁、校医、保管员、炊事员等岗位俱全,专人专岗,学校教职工队伍冗余。许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量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是支出结构却发生很大变化,人员经费不断攀升,而公用经费却不断下降。二是物力资源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设施也进一步完善,许多学校不仅配备了实验室、图书馆,而且购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是目前许多农村学校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学设施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有些学校实验室建好却因实验仪器设备不足而闲置;有的学校购置了大量图书却很少向学生和教师开放借阅,图书室成为了“藏书室”;有的学校为了达标配备了电教化设施,却因为不会用或不习惯而成为应付检查的“面子设备”。三是学生重读造成重复性投资浪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留级重读现象还比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如果在小学或初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话,就留级复读,他们认为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多读几年,可以打好基础,将来到高中成绩才会更好。中小学生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重复消耗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对策
1.提高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正确认识。义务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都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靠人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源将成为国家在全球市场生存中的决定因素。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少数的高端人才可以引进,而大批劳动者技能的获取和素质的普遍提高,只能通过加强义务教育来实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占据很大的比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1.5亿人之多,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80%左右,要想使这么大批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真正享受义务教育之惠,必须集全国、全社会以及全体人民之力,提高全体人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尤其是广大农民,不要简单地认为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就是“让我少花了钱”,应该意识到义务教育也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不要让国家的有效投入变成无效的产出。
2.拓宽农村义务教育融资渠道。灵活采用多种供给与运行机制,改善教育服务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议在教育服务的供给机制上,应逐步从目前政府办学校、政府管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模式向多元化制度转变,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强调政府和社会办学力量之间的灵活和多样化合作,鼓励竞争,改善教育服务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制定教育性投资的税收优惠措施,力求实现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征收与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捐资兴办农村教育。二是发行教育彩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得的资金定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三是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后勤服务部门社会化,将社会化服务收益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
3.合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随着新的财政体制的确定,我国中央对地方财力的集中进一步加强,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时首先应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一级一级提升直至由中央全盘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义务教育,并在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分担方面划定一个总的原则,即:中央政府提供51%以上直至全部义务教育费用,地方各级政府提供48%以上的教育经费。然后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状况,在总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地区不同的地方义务教育投入比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以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为主要对象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办法,使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能真正到达最需要资金、资源的地区。建立全国性教育发展基金,在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基建维修等费用方面实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摊,中央或省级政府保大头的政策。
4.明确各投入主体的责任。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支出项目大致划分为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经费支出,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又分为个人部分(主要是教师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及福利)和公用部分(如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应逐步建立按义务教育支出项目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的制度。中央财政负责义务教育教师基本工资。教师基本工资占全部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50%左右。地方财政负责义务教育教师基本工资之外的其他投入。教师基本工资以外的义务教育其他投入包括教师补助工资及福利、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这部分费用占全部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约50%。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支付教师基本工资之外的个人部分。教师基本工资以外的个人部分,主要是教师补助工资及福利。县级财政负责事业性经费的公用部分和基本建设经费。事业性经费公用部分主要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业务招待费等。
5.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制度与法律建设。在制度上,为解决教育经费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对教育资金挤占、挪用、平调等问题,应建立统一管理教育经费机制,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减少中间环节。要完善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评审制度,规范约束资金的分配使用,减少随意和盲目性,保证专款专用。同时,逐步推行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机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应将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使用情况公开向人民群众进行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法律上,应把有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建立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的法律程序,规定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标准,明确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并对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进行纪检执纪,人大执法检查监督,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人民群众进行举报监督,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度建设。真正把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工作当作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抓好。
参考文献:
1.李艳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2.柳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2006
3.褚金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4.曹婷,李鸿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7(4)
(作者简介:郭海霞,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东北农业大学在读博士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责编: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