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俄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9-08-21 09:14赵玉阁
经济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国际物流

赵玉阁 吴 颖

摘 要:伴随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两国的贸易关系持续发展,合作领域日益全面和深化。而在贸易秩序、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却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俄入世的不断临近,给我国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框架下推动解决中俄双边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我国应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规范双边贸易的秩序,完善物流体系。企业应深入了解俄罗斯市场的变化,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发现并及时把握机会,加强科技创新,走品牌化道路,更广泛地占领俄罗斯市场。

关键词:中俄贸易 灰色清关 国际物流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067-03

一、中俄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中俄贸易总额总体情况。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俄贸易量曾经一度下滑,但是从1999年开始,两国贸易止跌回升,200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1.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7.8%;进口同比增长35.8%,创20年来外贸额和增长速度两个新高。而中俄贸易增长速度更快,同比增长39.9%,其中我国对俄罗斯出口同比增长48.7%,进口同比增长36.7%,双边贸易额突破了1993年的历史最高记录,为80亿美元。到2008年俄罗斯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俄两国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481.6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4.3%。同时,中俄贸易结构明显改善,相互投资稳步扩大,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以及所涉地域范围不断拓宽。目前,俄罗斯仍为我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

2.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两国进出口贸易长期以来都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贸易结构单一,但是近年来,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俄罗斯作为世界资源最富饶的大国恰恰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出口;中国具有丰富的初级劳动力资源,而俄罗斯多年来人口都在缓慢减少,劳动力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一大隐忧;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的出口大国,俄罗斯常年“重重轻轻”,轻工及食品产业落后,需要大量进口;俄罗斯拥有大量优秀的高端技术人才,其人力资源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高于欧洲任何国家,航天、核技术、军事等具备世界一流水平,而毋庸置疑,中国在这些领域并不具有优势。

3.边境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成为新亮点。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边境贸易将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俄边贸额达5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占同期双边贸易额19.1%,占同期中国边贸额42.4%。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3.4亿美元,同比增长74%,俄对华出口32.3亿美元,同比增长13%。而随着中俄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规模也逐渐扩大,贸易领域不断增加。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是中俄之间传统的合作领域。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7年两国新签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合同11.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4亿美元。同期,中国自俄罗期引进民用技术26项,约3171万美元,集中在核电、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

4.贸易主体多元化,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崛起。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很快,在进出口额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国有企业。2007年我国私营企业对俄罗斯外贸规模为214.5亿美元,增长73%,占当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44.5%,取代国有企业成为对俄贸易的主力军,其中出口158.5亿美元,增长98.5%,占当年我国对俄罗斯出口总额的55.6%;进口56亿美元,增长27%。同年,国有企业进出口164.6亿美元,增长18.3%,其中出口50.9亿美元,增长67.4%;进口113.7亿美元,增长4.6%。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对俄进出口值为80.2亿美元,增长56%,其中出口64.1亿美元,增长70.3%;进口16.1亿美元,增长16.9%。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对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贸易结构的多元化和贸易层次的提高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两国的相互投资增多,经济技术合作日趋活跃。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投资的重要合作领域有能源、汽车工业、森林工业、矿产、通讯和电信、建筑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俄中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合作领域更加广泛。中方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木材深加工、农业开发、化工等领域。俄方投资有向中国中部发展的趋势,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天然气、能源、电力、制造业、建筑、运输等领域。两国经济技术合作也日趋活跃,汽车生产组装、资源开发、木材深加工、工程承包等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将逐步增加,使中国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俄罗斯制造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是衡量双方合作是否实现“互补”的重要标志,也是双方能否通过合作提高各自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条件。

二、中俄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贸易秩序不规范。

(1)关税壁垒。俄罗斯为了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对进口的调控。俄罗斯的整体平均关税税率为10.5%,但汽车、烟、酒、糖等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25%——30%,服装、鞋、轻纺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15%——20%。并经常通过临时性提高某些进口商品关税的做法限制进口(称为临时性保护关税或特别进口关税)。由此可见,俄方对我国轻纺、服装等传统出口商品征收的进口税率明显偏高,使中俄贸易受到制约。

(2)灰色清关。“灰色清关”是指进口商或进口代理商在进口货物报关时通过与海关关员的非公开协议,以低报货值、少报重量和瞒报品名(即提供低税率的税则号)的方法,使批量货物以明显低于国家法定进口税率应缴税额通关。其特点是货物通关简便及时,但通关程序不透明,所缴关税和进口税总额明显少于法定纳税额,实际进口商拿不到有效的通关凭证。据双方官方贸易统计,2003年两国统计差异为27.33亿美元,2004年这一差异高达43.54亿美元,相当于中方统计出口值的47.8%,差异同比增幅近60%,这都引起了海关的注意。在2004年2月,俄罗斯内务部出动大量警力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的中国货物,包括温州鞋商在内的中国商人损失约3000万美元,而这已经是继1999年以来中国鞋在俄被查抄的第三次了。2005年3月12日晚11点,在俄罗斯莫斯科萨达沃特别杰察列那克再发生了“俄罗斯税务警察强行拉走中国鞋”事件,这批鞋子价值8000万元,其中的6000多万元货物是温州企业的产品。俄打击“灰色清关”,使很多日用品、轻工业品出口商人信心严重受挫,“灰色清关”已成为我国产品进入俄罗斯的主要障碍。由于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打压,到2007年,俄罗斯灰色进口的比重下降到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历史上最低点——为10.5%(1996年为44.7%,2005年为29%,2006年为20.7%),其绝对值从2006年272亿美元下降到2007年的234亿美元,虽然这不利于中国商人开拓俄罗斯市场,但却保证了一个公平安定的贸易环境,使企业走上正轨提供了条件。

2.服务体系不健全。

(1)技术贸易壁垒。俄罗斯利用技术贸易壁垒,在许多商品的质量标准上高于中国的同类商品,尤其是在食品、服装、家用电器方面,两国质量标准体系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并且俄罗斯针对中国商品的技术贸易壁垒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不利于扩大我方商品的出口。自从2002年俄罗斯被确定为市场经济体制后,其市场已今非昔比,各类进口商品应有尽有,我国的出口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随着俄罗斯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消费市场需求已呈现出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虽然中国在中低档商品方面仍将会有一定市场,但这需要我们改变经营方针,实施名牌战略,重塑中国商品在俄罗斯的形象,以推动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

(2)银行结算和保险渠道不正常。在贸易秩序以及金融秩序不规范的前提下,许多企业和个人的不合法贸易活动不能通过正常的结算渠道,因此两国银行间正常贸易结算业务难以大规模开展;同时,由于易货贸易已不能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而现汇贸易又难以在中俄贸易中得到广泛运用,加上结算手段不足,结算通道不畅都制约了双方的贸易。2001年底组建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开展对俄出口及投资的保险服务。从实际操作来看,这类保险适用1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和投资。由于目前中俄贸易中大型投资项目少,大型进出口商较少,使这类保险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尽管俄罗斯对原有的银行体制进行了改革,但目前银行的现状仍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银行缺乏信誉,使外商深受其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限制储户取款的自由;二是任意改变储户意志,严重损害其经营利益;三是俄罗斯银行倒闭频繁,使外国公司和个人的存款损失严重。

(3)国际运输能力弱。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对俄罗斯开放口岸为核心,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对俄运输立体通道网络。黑龙江省对俄罗斯铁路运营总里程4083公里,对俄罗斯公路通车里程6342.8公里;对俄罗斯水运通航里程2981公里;对俄罗斯民用航空口岸机场6个,开通对俄罗斯国际航线12条。尽管如此,由于中俄贸易运输以国际铁路联运占主导地位,而两国之间的《国际货运协定》无法适应国际贸易通行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正规的中俄贸易难以大规模开展起来。并且中俄商品、货物进出口量每年都在迅猛增长,为满足迅速增长的涉外运量,三座界江大桥建设亟待开工,绥芬河、东宁等铁路、公路口岸亟待扩建提升过货能力,中俄两国众多口岸基础设施亟待加强,两国相应口岸向内地延伸的公路、铁路也须拓宽或提速。

(4)人才供给缺口大。中俄两国无论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在商界,极其稀缺了解两国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基本国情、投资政策,精通法律、语言、管理实践经验、善于沟通方面的人才。在中国,企业及地方政府领导缺乏对中俄经贸合作特殊性的认知,在与俄方进行具体合作前,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及做出相应的准备,结果事倍功半,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层的调控职能。而在俄罗斯方面,缺乏对人才的专业技术培训,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管理。双方人才在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了中俄双方经贸往来中的误解和冲突,阻碍了合作进程,给双方经济交流造成了障碍。因此,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5)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中俄两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在法律制度上双方都没有为两国进行经贸合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在俄罗斯企业私有化进程加快、法人更迭频繁的情况下,我方和俄方贸易企业之间经常出现被骗和拖欠债务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发展。而中俄两国的人治思想都比较浓,加之市场体制不健全,往往借助于行政手段对上述问题进行干预。而政府行为有时违背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精神,这就要求完善中俄贸易法律法规,使边贸尽快走上法制轨道,同时尽力减少政府对具体经济行为的干预,政府主要从宏观方面调控经济,用政策指导边贸运作,使双方企业家和商人依法进行贸易活动。

3.边境贸易没有充分利用优势,出口基础薄弱。边境地区对俄贸易出口基础薄弱。长期以来,边境地区对俄罗斯出口的产品中,本地产品不到25%,绝大多数产品出口的货源都是从内地组织的。边境地区没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发展面向国外市场的生产能力,而只是把南方的产品倒过来再转手卖给俄罗斯。其结果是沿边地区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生产基础,特别是没有推出自己的名优产品,对俄贸易缺乏坚实的生产基础,后劲严重不足。而俄罗斯单方面政策调整制约了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2008年2月26日,俄方对旅游购物人员在免税携带商品方面采取了严格的“限次限量”措施,造成双方旅游贸易额大幅下降。

4.中俄贸易产品的质量限制了两国的贸易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市场迅速开放,而过货口岸的管理却一度滞后,从而给许多“倒爷”制造了投机的机会,他们将国内的假冒伪劣产品投入俄罗斯市场,与俄国上好的狐皮、高倍军用望远镜交换,这不仅大大损害了俄罗斯消费者的利益,更毁坏了中国商品的信誉、中国企业的形象,使得“中国制造”很难再取得俄罗斯人民的信任。同样,俄罗斯商品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出口机动车辆存在以旧换新、缺少零件等现象;再加之在“转轨时期”俄方许多企业违背合同,造成大量中国公司承受经济损失,更为双方受阻的经贸往来雪上加霜。至今,两国在经济交流中仍心有余悸,不能放手去干,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贸易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当前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

1.规范双边贸易秩序。在双边合作框架下逐步规范双边贸易秩序,必须充分发挥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及经贸、科技等分委会的作用,加速解决贸易秩序和贸易服务体系方面的问题。应争取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框架下,推动中俄双边解决那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双边贸易规范化。如在海关通关方面,充分发挥双方海关工作组的作用,加速解决通关便利问题,通过海关小组的工作,力促俄罗斯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简化通关手续,缩短报关时间,实行具有透明度的电子报关办法,为中俄贸易清除障碍。对于商品检验检疫,应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促使两国的检验检疫制度向国际标准过渡,完善检验检疫程序,建立相互认证制度,消除俄罗斯检验检疫部门对于中国商品的不公待遇。进一步发展银行和保险业的作用,保证两国贸易安全有序地发展。国际铁路联运方面应进行多方协调和磋商,由铁道部、商务部、外运司、银行共同协商,力求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国际铁路联运体系和制度,特别是解决单证规范化问题。积极培养中俄贸易所需的专业人才,针对语言、贸易、报关等进行培训,以配合双方日益增长的贸易速度。

2.优化国际物流系统。由于中俄两国边境线全长4300多公里,目前共设有21对边境口岸,而且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周边日、韩、俄、朝、蒙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对俄边境口岸在连接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我国对俄边境口岸的物流流向上看,边境口岸进出货物的目的地和产生地多为口岸腹地区域。因此,开展国内物流业务,促进边境口岸物流向境内腹地的延伸和拓展,实现边境口岸与腹地物流的一体化融合,是我国对俄边境口岸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以边境口岸为纽带,实现国内物流业务与国际物流业务在边境口岸的对接和结合,拓展边境口岸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等物流贸易功能,促使国际物流环节活动在边境地区的积聚也极为重要。国际物流系统是集商品包装、储存、装卸、运输、报关、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将国际物流融入到边境口岸物流园区(中心)、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各类开发区中,吸引国内外制造商、销售商、物流提供商在边境口岸集聚,实现边境口岸与边境口岸物流园区(中心)、互市贸易区与出口加工区等的联动,在发展中彼此依存,相互配合,形成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3.加强科技创新,使双边贸易从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并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其他国家实施压制或进行技术控制。中国作为逐渐壮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摆脱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打破贸易壁垒,赢得国际市场。中俄贸易结构中出口机电产品的份额已经不断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通信、汽车等领域,而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核能、动力设备、采矿设备、金属加工机床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如果能够通过双边合作,将机电产品贸易与技术转让和投资结合起来,带动联合生产加工合作,就可以扩大共同利益,互利双赢。而我国自身也应加大对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提高技改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的金融支持,增加对俄贸易的中长期卖方信贷。同时,鼓励企业家加大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并给予一定税收及其它方面的优惠,以刺激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4.走品牌道路,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目前的中俄贸易结构中,中国对俄出口主要以纺织和轻工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鞋类商品占中国对俄出口额的60%左右。与其他功能性商品不同,这类商品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性的特质,其竞争优势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结果,即在长期情感體验和表现体验过程中的积累。某一品牌下的纺织品是国家和企业的二元体,原产地效应较其他产品更为突出。“中国制造”作为产品来源地形象,曾凭借低价优势影响(决定)俄罗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偏好、评价和期望,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占有俄罗斯轻纺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但由于缺乏营销理念、出口主体(或企业)鱼龙混杂,加之俄罗斯市场的巨大需求,中方很少顾及原产地名声、加工制作工艺、颜色与原料、款式与质地、创意与设计、包装与广告等影响消费者认知程度的要素,进而使“中国制造”在90年代中后期竟一度退化成一个不受欢迎商品的代名词。从9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机电产品和制造业开始进入俄罗斯市场,从而丰富了对俄贸易结构。经过近10年的发展,华为、“TCL”、联想、海尔和奇瑞等带有鲜明中国标志的品牌开始被俄罗斯市场熟悉和认知,从而揭开了转变对俄贸易模式的序幕。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施行,一些优质中国企业开始推行以品牌创立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逐步从单纯的对外贸易走向国际营销。这既是一种国际趋势,也是中国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出路。根据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要求,借鉴并吸取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贸易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对俄罗斯贸易在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的同时,应逐渐走出单纯贸易模式的局限,实现向国际市场营销的转化。而品牌道路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让“中国制造”可以深入人心,逐渐消除双方贸易中对产品质量的迟疑,从而推动中俄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艾馨,李娇.中俄贸易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当代经济,2008(4)

2.保建云.中国与俄罗斯对外贸易与双边贸易发展比较分析.东亚论坛,2008(3)

3.曹英华.品牌延伸与中俄贸易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6)

4.孟令春.中俄灰色清关问题的全方位透视.国际贸易,2006(2)

5.曾锁怀.中国对俄贸易前景看好.中亚视窗,2008(5)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国际物流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
北京市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浅谈
刍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