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理论视野中的音乐教育

2009-08-19 09:01游驰飞
艺术百家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音乐艺术审美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走向交往理性:当代音乐教育之转向”(项目编号:09sjd76000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游驰飞(1973- ),男,汉,江苏阜宁人,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摘 要:“生活世界”是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哲学理论。在“生活世界”理论的推动下以及当代哲学发展的趋势中,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追寻生活对教育的意义,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焦点。本文从生活世界的内涵和音乐教育中的生活世界的缺失为切入点来探讨音乐教育中的生活世界的建构。

关键词:生活世界;音乐教育;科学理性;音乐艺术;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Musical Educ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Horizon of "Life World"

YOU Chi-fei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针对20世纪上半叶欧洲科学、哲学危机而提出的理论。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是与科学世界相对应的。事实上,科学世界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针对科学危机,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人类的科学事业应增加人的内容,用人文精神去弥合理智和情感的割裂。在当今教育领域中也反映出这种危机,即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科学化、理性化,而忽视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价值,是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研究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必将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一、生活世界的意蕴

针对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困境与危机,现代西方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等人都对生活世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要由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首先提出“生活世界”的理论。一般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主要指的是“日常生活世界”,他认为:“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指出了欧洲科学的危机表现在科学丧失了周围生活世界。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日常的、知觉的、给予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第二种是作为特殊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第三种是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2]

胡塞尔之后的许多思想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如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世界”、维斯根斯坦的“生活形式”、赫勒的“日常生活”以及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等等都对生活世界理论进行相关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纯粹客观的自然世界,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理念世界。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观的重要观点,“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3]

“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彰显了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即从近代的科学世界转向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的关照下,“当代哲学不再寻求事物的普遍原理和科学解释,而是追问人生意义,寻求科学在内的一切文化形式的统一基础,从生活的角度理解人及世界。”[4]

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新世纪之初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音乐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认为音乐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赋予音乐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这些教育理论的推动下以及当代哲学发展的趋势中,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追寻生活对教育的意义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焦点。

二、当代音乐教育中“生活世界”的缺失

(一)重“科学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

近代以来,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哲学主要彰显的是一种主体性理性的思维,而科学理性是其重要表现。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就已注意到科学理性世界的弊端。尼采指出“科学的严格分工,使充当教育者的人,只有极专门、极狭窄的知识,学生也只能学习到这门专业的技术,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打下基础。”“学校研究更多的是科学而不是人生,它只在一味地培养学生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人被异化为工作的机器,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和创造欲望,人生变得实用功利,因此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5]

科学理性思维在西方的音乐发展轨迹中可以管窥出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用数学方法研究乐律,他首先计算出“五度相生律”,世称“毕律”。18世纪,近代功能和声理论的奠基人,法国的拉莫对和声的论述就是基于音乐数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之上的,他指出:“音乐是被建立起规则来的科学,这些规则一定产生于某些显而易见的原则中,而这些规则如没有数学的帮助就不会被我们所明白。”[6]随着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神的崇拜逐渐让位于科学理性,科学理性思维也逐步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也认为,惟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这些理论观点都对近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20世纪初,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随着科学理性思潮的深入人心,人们愈来愈崇尚西方的科学理性,音乐及其教育发展亦是如此。由于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肇始于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人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然深受西方科学理性思维的束缚,它不仅影响了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重技术训练,轻精神世界的建构

我国音乐教育从近代初创以来,就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早期的“学堂乐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带着浓厚的西方音乐教育的痕迹。正如管建华教授所说:“西方音乐技术成了科学文化知识观的象征,它一直指导着中国的音乐学院及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学生们把学习技术控制的层面作为全部的学习目的。”[7]毫无疑问,技术的训练在音乐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音乐技术对于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音乐教育中绝不能将各种音乐技术训练作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如果用音乐技能作为衡量音乐教育的唯一标准,进而在技能至上的思想指导下忽视审美主体(音乐教育的对象),压抑审美主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实际上也就扼杀了音乐教育。”[8]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乃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如忽视对人的精神的建构,单纯强调对基本技术的训练,必将会造成“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结果。

目前,这种注重技术理性的音乐学习而遮蔽人的生活世界的音乐教育已经引起音乐教育界的关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凸显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意蕴,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目标。

(三)音乐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

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许多人就将其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学习方能得到功名利禄。事实上,在当今各类音乐教育活动中也出现了淡化教育功能的价值性,突出工具性的现象,即把教育作为达到某种世俗目标的手段或途径。比如为了在考级中取得好的成绩,在国际或国内音乐比赛中获奖。

当代中国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中,人们逐渐被财富、现代机器物质化。音乐教育中过于强调的科学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正在不断地削弱人的本能,在利益的驱动下,教育逐渐成了实现经济目的的工具,音乐教育和文化生活不再是提升人的价值,而是满足个人物质享受和获取名利的手段。

三、走向“生活世界”音乐教育的建构

音乐艺术属于人文学科,它表达的是人类的生活世界与情感世界。在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思想进步的大潮下,我们必须站在“音乐与人”、“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社会”的高度上研究和探索音乐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因此,当代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回归音乐艺术的本质,打破技能至上、科学理性至上的思想观念,让音乐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一)音乐与人

音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联。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教育为主,音乐教育完全融入在直观、整体的生活世界之中,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生动而形象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音乐教育情形。“原始自然形态的音乐教育是在相互呼喊和模仿中产生的。它一诞生,立刻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和相互交际的需要,直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9]著名乐评人金兆钧在其著作《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中强调:“音乐中凝结的历史是最真实的历史。”[10]其实历史记载的就是生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记载和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明。

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高度赞扬《欢乐颂》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胡塞尔将这样的人文主义视作古希腊、古罗马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典理性精神在18世纪的再现。“那时学风蔚然,人们对教育方式以及一切社会、政治和人生存在的形式进行热诚的哲学变革,这些使得这个一再遭到诽谤的启蒙时代令人钦佩。我们在席勒—贝多芬的辉煌的《欢乐颂》中能找到这种精神不朽的证据。”[11]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即人格的最终完善是在于音乐。因此,当代音乐教育应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的人文属性,从人的生活世界角度出发,用人文精神去弥合物质与精神、理智和情感的割裂,回归我们生活世界中早已存在的音乐文化传统,这对于人类的生存与未来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音乐与文化

音乐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其实,无论是音乐还是教育都属于人类的文化现象。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1.弘扬民族音乐

音乐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一门艺术。民族音乐体现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渗透着民族的音乐思维,凝聚着民族的文化传统。我国幅员辽阔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的差异为华夏各族的民族音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56个民族拥有风格各异的音乐文化,各地也都拥有各具地方色彩的音乐。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的民族音乐,将会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确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互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且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样,教育也必然要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因此,我们当代的音乐教育应加强世界民族音乐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它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开拓他们的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增进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音乐与社会

音乐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努力让学生了解音乐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现代生活中,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舞蹈、健身等)、背景音乐(休闲、影视节目等)都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代音乐教育应让学生去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提升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忽视音乐艺术的人文属性。在探索音乐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的转变的过程中要努力打破科学理性与人文之间的隔阂,建构生活体验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因此,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整齐划一,要有校本课程,增设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逐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世界,努力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死记硬背的音乐知识。因为学生的一切体验和发展只能在生活世界中发生和发展。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资源,积极探索音乐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努力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以及合作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其对人生和世界积极乐观的态度。以“生活世界”理论管窥当前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必将会使中国音乐教育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对建构一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4.

[2]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9-1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4]王攀峰.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6):78.

[5]吴光远,肖娟娟.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86-87.

[6]福比尼著,修子建译.西方音乐美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58.

[7]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8]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9]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8.

[10]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11]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2.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音乐艺术审美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