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长效机制 推进劳务经济

2009-08-18 08:54
老区建设 2009年13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务工人员劳务

彭 德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劳务经济的发展遭遇寒冬。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应对农民工回流潮,促进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呢?笔者认为,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机制

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是一项富民工程,更是一项德政工程。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机制,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新格局。一要更新管理理念。要把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减轻人口负担,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切实转变过去“重输出,轻服务”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就是管理过程实现的新理念,积极鼓励支持城乡富余劳动力走出去,大力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回来,努力形成培训——输出——回流——创业的良性循环。二要健全管理体系。要把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摆在重要的位置,成立有专人专抓的劳务产业发展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城乡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实现劳务输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跑、有人干。要设立县级劳务输出信息管理中心、乡镇劳务输出管理工作站和村劳务输出办公室,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逐步形成“政府领导、相关部门管理、乡镇和村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为城乡劳务输出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三要创新管理模式。要加大政府协调力度,制定劳务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规划以及打造劳务经济大县的近期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加强部门之间的衔接,乡镇、村组之间的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要以县级劳务输出信息管理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务输出管理工作站、村劳务输出办公室和社会中介组织为支撑,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用工信息库,多渠道、全方位提供劳务供求信息,为城乡劳动力转移搭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

二、要完善劳务输出培训机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必须大力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着力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培训机制。一要整合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优势资源。要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结构,在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坚持从教学设施、培训效果、输出业绩等方面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使之形成以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基础、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剩余劳动力培训网络。要统筹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改造一批培训机构,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立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中介机构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二要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方式。要建立健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提高城乡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实现最佳的培训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有机结合。根据城乡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术专长、求职意向等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前指导。一方面,对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劳动力,组织参加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短、平、快”项目的培训;另一方面,多与用人单位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订单培训,重点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城市下岗人员以及复员退伍军人等生力军,培训内容以技术含量高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工种和就业准入工种为主。三要打造劳务输出培训品牌。坚持“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促进培训”的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和城乡劳动者就业需要,依托劳动、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培训中心,统筹城乡劳务输出培训资源,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指导或岗前培训,努力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培训品牌。要提高劳务输出培训的针对性,大力开展“订单式”、“校企联办式”等培训,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动作”的方式,做强做大具有市场潜力的培训品牌,充分发挥培训品牌的辐射效应,提高城乡富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增强就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完善务工人员输出服务机制

当前,劳务输出渠道不畅、外出务工人员无序盲目流动、合法权益保护难已严重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必须重点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务工人员输出服务机制。一要畅通输出渠道。要按照“狠抓培训、建立市场、强化服务、广泛覆盖”的原则,大力整合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外出能人、驻外办事处和招商引资机构等一系列劳务输出平台,建设优势资源,建立沿海、县城、乡镇、村组“四位一体”的劳务输出窗口,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方向,调节数量、带动质量,改变由过去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的自发性外出到有组织的输出,推进劳务输出队伍由“游击队”到“集团军”的转化。二要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以城乡劳务输出办事处为依托,在合适的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建立城乡劳务协作关系网络,专门开辟劳务基地和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基地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合同、统一外出、统一工地、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全程跟踪服务,逐步实现输出一地、巩固一地、拓展一地,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基地。三要构建维权网络。要积极依托省、州、县驻外办事处,加强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协作,对出现的劳资纠纷,提前介入及早协调,发挥好“监护人”的作用。要按照普遍覆盖的原则,以民工相对集中的深圳、泉州、无锡等城市的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派遣服务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建立劳资纠纷维权联系人制度,切实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维权服务,构建维权网络,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要完善回乡创业引导机制

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必须大力实施“爱乡回流”和“返乡创业”工程,引导他们带回经验、资金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一要营造回乡创业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大量宣传报道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通过开设电视专栏,激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激情和愿望。要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招商引资机构和劳务基地、劳务派遣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外出务工人员发布县内优惠政策、投资方向、投资重点等回乡创业信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家乡建设。二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要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交流沟通,联络感情,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唤起他们的乡情和亲情;及时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投资方向和资金流向动态,加强信息反馈,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同时,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三要优化回乡创业环境。要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土地使用、投资融资、税收、科技开发、市场流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排忧解难,使回流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迅速融入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使劳务经济产业化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生力军。

[作者简介] 彭德,男,中共湖南省保靖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责任编辑:李丽娜]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务工人员劳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劳务派遣转向劳务外包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中国对日研修生派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劳务派遣策略思考
河南省汝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新义
“进城务工人员不想上社保”背后的大问题
劳务派遣,面对一堵墙
我国劳务输出法律体系及保障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