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中出现的新态势和新特点,提出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且阐述了统筹协调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的四条措施。
[关键词] 和谐社会;切入点;突破口
[作者简介]徐飞燕(1967—),女,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中级馆员。(江西南昌 330046)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首先是自身的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的,而利益差别则是社会矛盾产生的基础,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利益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源泉和基石。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实现经济腾飞,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利益格局加速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矛盾凸显期。认清当前形势,正确进行决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利益格局的新态势和新特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从而导致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同样出现相应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态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
首先,利益主体分化,利益需求多样化。一方面,原有利益主体中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由于利益主体分化,导致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从而引起利益矛盾冲突的增多和一定程度的激化。
其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利益差距有所扩大。我国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以1978年和2006年数据为例,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分别为2.47:1和3.2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比为3.15:1和6.21:1;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比为2:17:1和4:1。可见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都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我国基尼系数1978年为0.317,到2006年则上升到0.496,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比这更高。
再次,人民群众内部利益矛盾日渐凸现,矛盾对抗程度有所增强。虽然我国社会总体上和谐稳定,但不安定因素亦不容忽视,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矛盾无处不在,冲突时有发生。协调矛盾、化解冲突乃是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已经使人们逐渐接受了差异性、个性化的社会,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受市场作用的驱使,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人们更重视和追求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逐渐凸显,从而使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核心内容。诸如失业、下岗、协保、医保、动/拆迁、物业管理等等,都是由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引发的矛盾纠纷,而且相当多的矛盾纠纷的发生都具有合理性,极易引起社会的同情。更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转型期不少利益矛盾都是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因此,一旦出现利益矛盾,就不单单是个体性利益矛盾,而是群体性利益矛盾,这种群体性利益矛盾,往往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增多。特别是很多矛盾都是由于政策性因素所引起,涉及的对象也往往是一个群体,他们住在同一地区或在同一单位,有相同的利益受损的背景,只要有人挑头,马上就群起响应。比如,企业倒闭破产、职工下岗待岗、拖欠职工工资、打白条、农民负担过重、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安置、医保改革等,这些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极易在一些人的组织串联或煽动下,酿成群体性事件。
第四,矛盾传播速度加快,处理难度增大。发达的交通和畅通的网络信息系统加大了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矛盾传播的速度,使得利益矛盾处理的难度不断增大。
二、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上述新的态势和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另一方面使得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要怎样才能使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让人们各得其所、和睦共处,进而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顺利向前推进呢?
第一,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要从法律上肯定各利益群体利益诉求的正当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国利益的思想观念,好像一提起个人利益,就具有不正当性,一要求个人利益就会侵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就造成一些地方和集体以发展集体利益的名义侵害公民个人利益的事情经常发生,如强行搬迁,强行圈地等。只有从法律上明确,制度上保证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遏制这些侵权行为。因此,要积极畅通信访渠道,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可以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会、协商谈判等具体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使他们主动走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渐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要通过利益引导机制来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健全利益约束机构,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和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诉求问题。
第三,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要着力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要完善和发挥社会利益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现代社会中的利益组织一般具备三个基本功能:一是协调利益主体与国家的关系,二是协调利益主体与市场的关系,三是充当利益表达的工具。为减轻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动荡,必须有意识地培育社会组织体系,如组织城市社区委员会、农民协会和其他行业协会等,以便有效地起到国家与民众之间社会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协商各层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团结。要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政策措施,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
第四,加快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以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需求,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一定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定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构建和谐利益关系与建设和谐社会[J].理论导刊,2007,(7).
[2]沈学明.利益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J].前沿,2005,(12).
[3]徐崇温.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6,(S1).
[责任编辑:卢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