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模拟项目”式教学存在不足,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取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以中小企业为合作伙伴,以开发信息系统为结合项目,对实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软件或信息管理专业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培养软件“蓝领”即基础程序员,已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实行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点。我院计算机专业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参照其他高职院校的经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计算机专业的工学结合
计算机软件开发类课程,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网络编程》等具有极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软件“蓝领”的关键。目前,高职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的实践教学,由于专业的特点,基本上均在学校机房内进行,以“模拟项目”为导向开展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虽然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是学生仍然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开发项目的分析、架构、设计、测试与维护等全过程与实际脱节较严重,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更谈不上积累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最终导致就业出路不畅。笔者认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或学会某几门课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为了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法”应运而生,其主要思想是: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按照课程的特点和范围,选择一个中小型企业为合作伙伴,为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MIS)或网站作为工学结合项目,在项目开发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使学生参与一个实际项目常规的分析、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与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由企业需求和项目子任务驱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开放性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的“模拟项目”式教学的弊端,促进软件开发实际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累软件开发实践经验,逐步走向成熟。这对实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显示出优势。因此,应对专业实践课(如课程设计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由传统的以“基于课堂上的模拟式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基于工学结合的实际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选择工学结合合作伙伴与工学结合项目高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工学结合的企业可以是各行各业,结合的途径独具本专业特色。从办学层次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我院选择了当地中小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为企业开发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或改造。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国有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浙江省是我国中小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中小企业面广量大是一大特色和优势。中小型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对舟山、诸暨等地区一些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由于受人才(计算机和信息企业除外)、技术、资金及管理等多种因素制约,几乎没有独立设计、管理及维护网络或信息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中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水平及质量普遍较低,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发展。例如,多数企业只是简单地配置了几台计算机并连接了Internet,由于没有切合企业实际的管理软件与适当的信息发布渠道,不能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从事营销活动,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和金融咨询,也不能利用网络将自己的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用技术,具有软件系统开发、实施与维护的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从国外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知,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完整的ERP是一个以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为核心大系统,对企业所有资源(产品、资金、人员、信息等)进行整合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各种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较差,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需要ERP的所有功能,只需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实际需求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即可。根据相关资料的分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在企业内部使用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进行企业管理(对于生产制造企业相当于MRPⅡ);二是连接Internet,组建企业网站,发布商品信息,开展网络营销。据此,我院选择了以开发MIS和建设网站为重点的工学结合项目。
工学结合教学法的实施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工学结合的时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可以在重点进行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网站设计等)的学期开始工学结合项目的开发,一直持续到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中间可以不停课,根据开发阶段的要求决定进驻企业或不进驻企业(主要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也可以采用“2+1”模式,即在最后一个学年的实习期进行工学结合项目的开发,期间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计算机资源或者利用校内的计算机资源。下面以“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为例,介绍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在课程设计阶段,我院与舟山市某大型金属材料营销公司建立了工学合作伙伴关系,以开发该公司的“商品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属于MIS)作为工学结合项目。该系统为Client/Server结构,在局域网络环境下运行。对学生的第一次项目开发,不必强调分工合作,而是要注重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整个过程,获得完整的体验。因此,可让学生都做相同的内容,同时也便于教学和学生相互交流、对比。教师和学生进入项目开发角色后,由教师担任系统分析员,学生为程序员,按照项目开发的具体阶段和企业的现有条件,决定开发地点的选择。
1.需求分析阶段。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用户对系统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资源利用、开发进度与接口等方面的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需求分析,将可行的需求分析结论编写成软件需求说明书。需求分析阶段是软件开发前的关键阶段,在课堂上进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其中的道理。这也是常常被项目模拟式教学忽略的过程。
2.系统设计阶段。这是工学结合最主要的阶段,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步完成。该阶段主要包括系统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主要是系统功能模块划分,指导教师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帮助学生对项目进行功能模块划分。详细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代码设计,详细设计即编程,一般在学校里进行,充分利用学校较丰富的计算机资源(软硬件、网络),优点是教师可以不停课进行指导。中间根据开发情况还可以让学生进驻企业,再次听取企业客户的意见,及时调整开发功能细节。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实现每个模块,即把项目中的每个模块或其子模块的编程作为子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出设计目标,提示设计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最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一个模块的编程过程,然后让学生对照或模仿该模块的实现方法,独立完成同类模块或其他所有模块的编程。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采取请教老师、查阅资料、网上求解、同学交流等多种途径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系统测试、实施与维护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大量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常规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从系统集成、测试、打包到安装、调试、实施及维护等各个方面加以详细讲解和耐心指导。在学校机房内,可利用现成的网络环境,以教师机为服务器、以学生机为客户机进行模拟操作。测试的主要内容有系统的功能、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及系统的可靠性等。必要时可安排学生进驻企业,与企业客户一道进行系统测试,负责或跟踪系统的实施与维护工作。在软件使用期间,教师应要求学生考虑软件的升级,例如与Web应用程序集成、实现数据共享等,进一步积累项目开发实践经验。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策略,需要有相应配套的课程体系。我院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构建了适应工学结合的套件课程体系,主要是围绕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将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其中既有理论知识讲授,又有工程实践训练。我院开设的套件教学课程主要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包括C/C++、VB、PB及Access、SQL Server等;操作系统与网络,主要介绍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和通信基础,侧重点是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设计;网站设计(Web编程),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微软的C#、ASP/ASP.NET,一条是IBM的Java、JSP,两者都要访问后台的数据库,用到多媒体技术如Photoshop、Flash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应用;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方法,介绍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和编程的原理和方法,并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立软件系统的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以网站设计课程为例,在具体教学中,可把数据库、ASP/ASP.NET、C#、多媒体技术整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加以讲授和实践,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课程设计,开发一个工学结合的MIS或网站,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效果
我院在2005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高职班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软件开发流程得到规范正确的软件开发流程是: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集成测试——运行与维护。在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式教学以前,学生常常不按开发流程操作,随意性很大。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式教学后,学生能很快熟悉软件开发流程,积累软件开发经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工学结合教学不仅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报酬,补偿学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定的社会沟通能力,从而体现出强烈的自豪感及较强的职业信心。
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工学结合教学更多地面对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查找资料、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不但可增加学习信心和兴趣,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学生的设计成果除了被合作伙伴(公司)使用之外,经过修改,也可以为接受学生毕业实习的公司采用,不少学生被获准留在公司工作,参与进一步开发、维护公司的信息系统,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有的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成果通过Internet提供给一些计算机专业公司并得到认可,从而获得了到软件公司工作的机会,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王人富,刘建平.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教学设计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3]马臻,等.网络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2005,(2).
[4]王晓升.基于工学结合的数据库应用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J].计算机时代,2008,(10).
[5]卢晓勇,刘晓强,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作者简介:
王晓升(1964—),男,山东青岛人,硕士,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