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径选择

2009-08-17 09:53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可行性高职院校

王 艳

摘要: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需要以管理促效益,提高其办学质量和效益。推行二级管理制度是我国高职院校为完善内部管理而进行的制度变迁。本文从理论和现实角度,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了目前在高职院校推行二级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行二级管理制度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可行性;路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具有较高的标准与要求,因而对管理的要求也很高。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促使高职院校发展壮大,从而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推进社会改革和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起于 20世纪 80年代,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沿袭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也有一些由中职升格而来,沿袭了中职的管理模式。

政府是办学主体,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基本也是采用准行政的“科层式”管理体制,其本质则体现为权力在校内各管理层和效益群体间的分配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作用关系。高职院校的权力一般分为学院、系部两个层级,两者间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维持着日常运作。这种体制,有利于学校贯彻执行国家要求,提高政策实施的绩效。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抑制各系部利用剩余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普通教职工很少有机会参与介入各个层次的决策过程;抑制了教师的创造力。

对于沿袭普通高校管理模式的高职院校来说,陈旧的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弊端暴露无遗,教学、生产、科研三条线各自发展,相交而不相融,难以发挥对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综合保证作用,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管理是特定组织在规定目标指引下,通过对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整合,进而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对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明确高职院校的管理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手段和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高职院校管理的本质,以便更好地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挑战,并抓住机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二级管理体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实质是使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单位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要从内部管理体制上入手,探求和解决高等学校发展中共同面临的办学效益不高、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办学活力不强的现实问题,使二级单位通过相对独立的活动,更好地促进专业整合和发展,激活基层的活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最终推进整个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和系部处于共赢状态。

(一)实施二级管理制度的理论依据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推行二级管理制度提供了立足点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新的理论思潮,也是近年来深刻影响其他国家行政革新的主导思想之一。该理论主张:将私营组织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由注重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将决策与管理分开;放松规制等。作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高职院校,以事业单位的身份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直接行政领导,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承接了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职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同样也受到政府改革思路的影响。3E(效率、效能、经济)亦成为高职院校所追求的目标。在发展中同样强调以效率、效能为中心,采用顾客导向,强调市场化、竞争、产出控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组织创新、弹性、绩效等元素,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以及在行政领域的应用,亦为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供应链理论为推行二级管理制度提供了合理的价值解说 供应链管理由Oliver&Webb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企业交易伙伴共同承诺一起紧密合作,并有效率地管理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以期在付出最少整体供应成本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或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供应链存在着合作本质,强调要把链上各职能部门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力量,实现整体效益最优。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精髓在于: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价格、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以客户为导向、协同合作,在供应链各组成部分间形成资源共享、同步计划,最终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以向社会各行业输送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其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它所生产的“产品”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内部的院系关系可以看成是一条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和行业要求的人才,在一个集成平台上通过资源共享并合理配置,院校从战略角度总揽全局,系部从具体执行入手,再协商利润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院系的共赢。

(二)实施二级管理制度的现实基础

高职院校管理方式的新变化为实施二级管理制度提供了生长土壤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管理结构必须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为对变化做出迅速反应,信息传递渠道必须迅捷畅通;第二,为满足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必须能及时灵活调整。满足这两点,高职院校才能主动适应变化,在动态的环境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也开始直接面对市场,其内部管理体制已经出现一些变化,开始强化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向经营转变,实行经营发展,探索有资源要素运营的有效模式,借鉴企业的运作方式、管理理念和方法。不少高职院校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员工树立产品质量观念,逐步推行广泛授权和参与式管理,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合理协调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有效配置,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在确保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资源状况,通过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等办学形式,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取得最佳办学效益。高职院校采用一些新管理手段,效果已逐渐显性化,这些变化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行新的管理制度、采用二级管理提供了生长空间和现实土壤。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成为实施二级管理制度的催化剂 高职院校已逐渐认识到和本科教育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视实训课程,着眼于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高技能的高素质学生。在内部管理上,强调简捷高效,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简化程序;营造良好环境,激励竞争,激发教师发展的欲望和潜能;提高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化、专业化要求,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质量,以确保管理工作质量目标的实现;理顺院、系两级关系,激发内在活力,实现互利双赢、和谐发展。学校中高层管理人员与基层教职工共同商定发展目标,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使员工按照总目标确定个人目标,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以目标为中心实行全员管理,将目标完成的程度作为评价和激励员工的杠杆,促使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扩展个体发展空间,真正实现双赢。因此,强调内涵建设也成为推进二级管理制度的催化剂。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现实存在的几种可选择路径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制度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行二级管理制度可以看成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变迁。然而,制度变迁势必带来不同程度的阵痛,要想以最低的成本成功推行一项制度,就必须选好制度推行路径。

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行,它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即使在自发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变迁中,往往也需要用政府的行动来促进变迁过程。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不通过协商、选民参与等过程,适用于控制性较强的组织集团。

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诱致性制度变迁看重选民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张通过参与、会话、协商来让选民认识到制度变迁所带来的益处,从而自觉自愿地推行制度变迁,一般在非正式组织较为发达的团体中比较有效。

混合型制度变迁实际上这是一种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混合使用的一种途径,融合了上级以命令、计划、规则等强制推行制度变迁和组织成员通过参与自发组织、实行某些制度变迁的一系列因素,它适用于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共存的复杂的系统环境。

(二)在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制度的优化路径选择

通过比较现存的几种路径选择,笔者认为,混合型制度变迁是高职院校推行二级管理制度的一种相对较优的路径选择。高职院校虽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它依然具有高等教育的一些普遍特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权力结构同样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结合。由于行政权力具有较强的控制性,且行政性质的工作较为程序化、规范化,可变因素有限,所以在行政权力改革中可采取强制性变迁,通过院级指令性文件强制推行二级管理制度;学术权力方面的改革,则必须充分考虑教师这一团体的特性——松散性,提倡让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进行充分的对话协商,使教师产生一种自主管理、自动推行二级管理制度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在行政权力系统还是在学术权力系统推行二级管理制度,都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全面转变观念实施二级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放权,从上到下都应树立一种权、责、利相统一的观念,依据校情逐步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牢固树立系部是责任中心的理念,充分调动系部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加快职能转变权与职是不可分离的,伴随分权的是相应的职能转变,只有真正实现了职能转变,才能实现功能重组,达到优化的效果。院级主要承担宏观性、战略性管理,考虑如何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统筹全局;各二级单位作为管理中心,贯彻与执行学院各项制度,负责组织与管理具体教学过程。

紧抓推行二级管理制度的关键——财权下放财权下放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二级部门享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是二级管理体制真正落到实处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体现。财政自主权主要是指二级部门在学校统一规划指导下享有一定的自主效益创收权、效益经营使用权、继续发展投资权、财政风险权等,在学校政策允许下能够进行对本部门财政的自由使用,这样可以激励二级部门与外界合作,产出的效益可以作为本部门的发展基金,减轻学校财政压力;通过合作还可以了解市场状况、本专业教学现状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使学校的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校的前景和社会效益也会更好。

建立健全评价和反馈系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路径是使一项制度合理有效的最好方式。学院通过建立评价监督系统对推行二级管理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及时发现并修正问题,通过反馈信息,结合实际情况,使实际效果接近预期目标,才能成功推行二级管理制度,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弗里斯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美)大卫·辛奇,利维,等.供应链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晓欢.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6]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8]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9]王定云,王世雄.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综述与实务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0]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1]Oliver&Webber.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ogistics catches up with strategy [M].London: Chapman Hall,1982.

[12]Hau.L.Lee,V.Padmanabhan,Seungjin Whang.The Paralyzing

Curse of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upply Chai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Spring,1997.

作者简介:

王艳(1982—),女,江苏南京人,管理学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系教学秘书,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可行性高职院校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