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核心要素与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关联性分析

2009-08-12 04:58姚福生
学术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核心要素演化关联性

姚福生 王 磊

[摘要]舆情主客体、舆情空间、中介性社会事项是大学生舆情的核心要素。文章以核心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分析了增长性舆情、稳定性舆情、衰退性舆情相互间转化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把握新时期大学生舆情生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我们实施有效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舆情;核心要素;演化;关联性

[作者简介]姚福生,供职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处,硕士;王磊,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上海21062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6-0197-04

新时期具有价值多元化、信息海量化、交往便利化等特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具波动性,同时由于大学生阅历和思想、心理的成长性特点,有时候他们尚不能科学地认识、分析一些社会事件和现象。考虑到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研判大学生舆情的基本特征和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作者已开展的大学生舆情演化一般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将重点聚焦于舆情核心要素在大学生舆情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建立引导干预机制提供实施的基础。

一、大学生舆情核心要素与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含义

(一)大学生舆情核心要素

大学生舆情的核心要素包括舆情主客体、舆情空间和中介性事项。

大学生舆情主客体是大学生舆情演化的组织人员要件。大学生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事项所涉及的各个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高校等。大学生舆情空间是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场域,可分为“硬空间”和“软空间”。“硬空间”是指舆情发生的各类有形场所。“软空间”是指影响舆情产生和演化的诸多秩序规定因素、角色规定因素、目标规定因素和民族文化传统因素等。中介性事项是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刺激物。大学生舆情的中介性事项,可以是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震荡、国家出台的一项新政策、高校内部的一个文件,也可以是某个个体的行为。

(二)大学生舆情演化

了解、分析舆情的生命周期,对于舆情的引导、干预有着特殊的意义。任何一种有效的干预都是建立在掌握舆情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进行的,处于大学生舆情发生处的波谷到接近舆情强度峰值的部分是增长性舆情。处于大学生舆情发展到强度峰值附近的阶段是稳定性舆情。处于大学生舆情越过了强度峰值,逐步淡化衰没的阶段是消减性舆情。

大学生舆情的演化,是大学生舆情生命周期的开始、发展、高峰和衰没的波动过程。它包含舆情生命周期的开始、增长性舆情向稳定性舆情的转化、稳定性舆情向消减性舆情的转化和舆情生命周期的衰没。

二、大学生舆情演化与核心要素关联性的总体判断

(一)大学生舆情演化是一个主客体和外界不断交换信息和能量的开放的、远离平衡的过程

大学生舆情演化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交换信息和能量的过程。在舆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作为大学生个体的舆情主体相互间会有交流互动,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不断接收到外界新的信息,包括外界对中介性事项的不同看法和评论。这些信息是主体不断重构态度取向的重要影响因素。舆情客体在应对舆情的过程中,也不断调整思路,更多地还要借助外力,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媒介等力量,形成舆情干预的合力。因此舆情演化的过程是舆情主客体不断受外界影响,并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大学生舆情演化是一个远离平衡的过程。大学生舆情的产生、发展变化及至最后的衰没,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心态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演变。这里的心态既指个体的心态也指群体的心态,个体心态的不平衡是群体心态不平衡的前提和基础。中介性事项出现及改变时,它就对个体心态产生了刺激,并引起个体心态的不平衡,使个体的态度取向发生变化,并打破原有的群体性心态的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为舆情演化提供了—个内驱力。

(二)大学生舆情演化是舆情核心要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舆情演化是核心要素作用的结果。在大学生舆情演化中,虽然舆情的发展变化会受到外在舆论、信息等影响,但它们的影响终究是通过影响舆情主客体等舆情核心要素而发生作用。大学生舆情演化的直接动因和根本动因是政府、社会、高校等客体不断地调整对舆情的认知和相应的干预手段以及大学生主体不断重构自己的态度取向。

舆情核心要素的作用具有非线性。核心要素在大学生舆情演化中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表现为相互间的相关性、时空上的非均匀性等特点。他们在演化中并不是分别独立地起作用,无法就它们的作用结果在数量上进行叠加。实际上各种要素会产生相互间的影响作用,比如作为舆情主体的大学生会根据舆情客体的变化而变化。它们在演化中的作用也不是均匀的,并非无论何时何地,其效用总是以同一形式表现出来,没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实际上,也正是这种非均匀的特征才有可能造成不平衡,并最终引起舆情的演化。

三、大学生舆情演化与核心要素关联性的具体分析

(一)大学生舆情的生成与核心要素的作用

中介性事项是大学生舆情生成的源发性因素和决定因素。大学生舆情产生之前,大学生群体心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或者出于各种心态对比上的均势,或者即使心态对比不平衡,但是没有出现爆发口或“触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大学生舆情通常被称为隐舆情。中介性事项的出现为大学生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使大学生舆情由“隐”变“显”。当然,中介性事项在大学生舆情演化过程中有截然不同的角色,在大学生舆情的生成过程中,中介性事项具有非常敏感的诱发性和初值敏感性。从混沌学的观点来看,群体心态是一个混沌系统,它具有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对初值的敏感性,即微小的初值变化就会造成系统状态的巨大改变。在大学生舆情产生中,中介性事项一出现,即可引起心态的巨大变化。

大学生舆情空间的免疫力逐步被激活,并具有被动的刺激反应式特征。当发生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时,大学生舆情空间内含的多种因素规范会影响、作用和调节大学生的态度取向,同时也规范和调节着大学生舆情客体的态度。比如以角色规定因素的作用为例,它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个体及群体对自身的角色认知、社会角色的某些约束等。大学生个体社会角色的多样性,要求他们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每种社会角色的扮演必然受到其他角色的影响。因此当大学生面对中介性事项的刺激,其态度取向会受制于多样化角色扮演的要求。比如,对于学校新出台的一些政策,当学生一时还无法理解时,党员学生、学生干部等骨干学生就不能单纯从普通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自由表态,他还会受到“骨干学生”角色要求的制约,主动分析并向身边同学宣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学生舆情空间具有对大学生舆情的天然免疫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舆情免疫力的运作是被动的

刺激反应式,只有中介性事项出现并试图引起大学生个体内在认知的冲突时,大学生舆情免疫力才逐步被激活,应消减中介性事项所带来的刺激,维持原有平衡。

大学生舆情客体的反应具有被动应激性。在大学生舆情的生成阶段,大学生舆情客体的反应是一种被动的应激性反应。因为只有舆情产生了,他们的反应才提上日程。从时效性来看,由于大学生舆情客体的反应需要建立在对舆情的研判基础上,因而具有客观上的滞后性。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舆情客体反应的针对性不强,需要在多次研判中逐步把握舆情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大学生舆情主体的初次分化。从舆情信息的传播主体和过程来看,舆情的生成遵循着人际模式,通过人际间的传播和扩散,实现个体个性态度到群体态度(即舆情)的进化。人际模式中,由于个体内在价值和信息素养的差异,对于新的态度指向物也即中介性事项有不同的意见,形成与积极舆情圈相对应的消极舆情圈,从而实现舆情主体的初次分化。这种初次分化也隐含着舆情演化的可能性。比如说,高校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条件包含了对英语成绩的规定。如果学校修订该条件,将英语成绩的等级要求提高,那么,学生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见,英语底子好的学生赞成,英语底子薄弱的学生反对,学生群体也自然完成了分化。

(二)增长性大学生舆情向稳定性大学生舆情的转化与核心要素的作用

中介性事项的作用逐步淡化。舆情的生成具有应激反应式的特点,虽然大学生舆情的生命力因中介性事项源起,但舆情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中介性事项的影响,具有指向上的扩散性和生命发展的自我复制性。即使中介性事项消失或转化,大学生舆情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同时舆情所指也由中介性事项扩散至其他事物。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因误解奖学金评定工作而对学校有所不满,但是在进一步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当中其实已包含其他的因素,包括课时安排、作息安排等等。

大学生舆情空间的免疫力逐步活跃,由“柔性”转化为“刚性”。在大学生舆情前期的发展过程中,舆情空间的免疫力也逐步兴奋,并由“柔性”转化为“刚性”。“柔性”免疫力更多地表现为通过大学生内在认知、信念、价值观等发挥调节作用;而“刚性”免疫力更多地表现为当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无法调节,舆情发展并触及秩序稳定时,秩序规定因素将起重要的干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秩序规定因素的威慑力将促使态度暖昧的大学生转变态度取向。

大学生舆情客体反应具有针对性。舆情的前期扩散过程也是舆情客体逐步把握舆情特征与性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舆情客体只有通过快速捕捉、评估筛选、信息研判,才能较准确了解舆情的特征与性质,并采取组合化手段,启动增强机制或干扰机制。增长性大学生舆情向稳定性大学生舆情的转化并非一种应然的结果,大学生舆情的发展在自然状态下经常是一个消极因素聚集和不断扩张的过程。客体反应的实效性及有效性将直接决定增长性大学生舆情向稳定性大学生舆情的转化(包括转化所需要的时间跨度)。极端情况下,客体反应不当还会导致学生群体性事件,由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舆情升级为社会管理与稳定意义上的具体事件。

大学生舆情主体实现进一步分化。在舆情的前期发展中,舆情影响力逐渐向其他大学生个体波及和辐射,并逐渐形成以舆情核心主体为圆心的舆情圈。圈的外围是意见模糊的大学生个体,处于圆心的学生是舆情指向的坚定分子,越靠近圆心,意味着大学生的态度越坚决。舆情圈内的大学生之间一方面相互传播、感染,但同时另一方面在交叉互动中对舆情所指产生不同的认知,进而改变立场,产生进一步分化。这种分化是长期性的,并将持续到舆情的衰没。

(三)稳定性大学生舆情向消减性大学生舆情的转化与核心要素的作用

中介性事项改变是大学生舆情转化的直接原因。中介性事项的改变是导致稳定性大学生舆情向消减性大学生舆情转化的直接原因,中介性事项所包含的刺激信息是舆情产生的前提。一旦中介性事项发生改变,将有力地促成稳定性大学生舆情走向的趋弱,并最终导致稳定性大学生舆情向消减性大学生舆情的转化。

大学生舆情空间的免疫力持续活跃,但将融入新的因素。在稳定性大学生舆情的发展中,舆情空间的免疫力将持续活跃,并最终促成稳定性大学生舆情向消减性大学生舆情的演化,但是大学生舆情空间的构成也将融入新的因素。舆情客体干预舆情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认知以及对主体、对中介性事项的认知的过程,或许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或许改变中介性事项,或许改变与舆情主体的关系定位,而这些将直接引发相关制度、规则的重构。而舆情主体(即大学生)在舆情演化中,也不断形成新的认知,包括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评价偏好等。这些重构后的秩序规定因素和主体的新认知是对原有舆情空间的更新和进化。这种新的大学生舆情空间也将在下一次的大学生舆情演化中发挥作用并进行不断地自我更新。

大学生舆情客体保持具有针对性的持续性反应。舆情客体的干预是稳定性大学生舆情向消减性大学生舆情转化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大学生舆情由强势向弱势转化,这一过程不是自动实现的,需要外力推动。只有依靠外力介入,才能造成稳定性大学生舆情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并进而引发稳定性大学生舆情向消减性大学生舆情的转化。

大学生舆情主体的兴趣点、关注点逐渐转变。舆情主体的兴趣点、关注点是影响舆情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种舆情只有引起舆情主体的关注,符合他们的兴趣点,才会有发展的张力。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接触面广,处在信息丰富的环境中,他们的兴趣点更容易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关注对象从中介性事项转移到其他方面,这种转移也将导致大学生舆情由“强”到“弱”的转化。

四、对舆情演化进行引导与干预的可能性思考

从舆情的演化过程来看,舆情主体的分化是促成这种演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实现舆情主体的分化既可以从培育舆情主体信息素养的层面入手,也可从引入舆情系统内部冲突的层面入手。

(一)预防接种理论与舆情主体信息素养培育的着力点:主体事前接种,在矛盾性的观念情境中增强大学生舆情主体免疫力

培育大学生舆情主体的信息素养,要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对信息的辨析力和免疫力。预防接种理论认为,在信息传播上“事前滋养”不如“事前接种”的免疫效果好。前者是指事先对一个人的基本信念给予支持的观点,后者则是指将人暴露于微弱的、能刺激抵抗力形成的攻击其基本信念的反面观点中。该理论的首创者麦奎尔和帕帕乔吉斯认为要保持人们已有信念的免疫力,必须有计划地让他们接触处于微弱状态下的细菌环境,从而刺激个体抵抗力的发展。就好比一个人在无菌环境中长大,一旦被暴露于细菌环境中,他的身体就很容易被感染。

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时应改变原有的单向传播思维,注重双面传播的效果。在加强对

大学生正面主流观念引导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向他们引入和介绍那些与主流观念不一致甚至相反的事实和观点,敢于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在真实的观念情境中培养他们对谬误事实和错误观点的辨析力和免疫力,强化他们的信息素养。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大学生舆情主体的多样化战略:舆情内部耗散,在舆情的内部冲突中实现对大学生舆情的现实掌控

耗散结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变化到达一定的临界值时,其状态可能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到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耗散结构的实质就是通过冲突实现不平衡到平衡的转换,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会有新的规律性,也才有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舆情系统的耗散结构关键在于“制造”系统内部的冲突,引发系统的非平衡状态。我们在促成大学生舆情冲突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正常的舆情引导引发大学生内在认知的冲突进而实现大学生个体之间的舆情冲突,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舆情主体安排,培植骨干学生、学生意见领袖,对大学生舆情基调进行质疑和辩驳,促进舆情内部耗散,形成大学生舆情冲突,产生新的不平衡,并为大学生舆情走向的引导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对于群体态度转化的过程及规律,社会心理学家尝试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如Nowak等人提出的社会影响动力模型认为,社会影响的发生关系到个人原有观点的力度、劝说强度以及劝说者的社会地位(个体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且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该模式是否适用于舆情演化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磊,姚福生,等.新时期大学生重点真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A].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第四届上海市高枝辅导员论坛优秀论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唐喜亮,杨军.2006年舆情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9).

[3]陈月生.略论群体心态与舆情研究[J].理论月刊,2007,(8).

[4]王来华,张丽红.略论舆情空间[J].理论与现代化,2008,(3).

[5]王来华,刘毅.2004年典情研究综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责任编辑:陈梅云

猜你喜欢
核心要素演化关联性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学贯中西(4):AI的时序性推论技能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
制度系统的关联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