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敏
摘要:中学语文学科,以培养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因为知识是教不尽的,所以学生只有将学习的工具拿在手里,他们才能自如地听、说、读、写,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本文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能力;培养;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学生学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教育他们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明确语文在学习其他学科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重视语文,进而认真学好语文。
语文是工具,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认识这个工具,而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这个工具的习惯,使他们获得使用这个工具的能力。针对因受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认识不足的问题,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原则”中规定,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在心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看成一个自觉能动的、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叶老的一句名言,它已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众口传颂。
中学语文学科,以培养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因为知识是教不尽的,只有让学生将学习的工具拿在手里,他们才能自如地听、说、读、写,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而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教、如何对待教材及学生如何学。
结合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做好三个转变;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当然,转变传统式教学观念,并不是把传统的教育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对传统式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革和发展,明确教育并不仅仅是满足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得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发明创新。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由“演员”变成“导演”。好的导演绝不是让自己表演一番,让演员来模仿,而是抓住关键处进行启发,让演员自己去领会、理解,从而成功地扮演角色。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多练。教师讲得精,重在点拨;学生练得活,学得生动;教师“举一隅”,学生就能“反出三隅”来,从而通过不断地学、练,把知识化为能力,使这种方法最终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我们看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学科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弄懂这些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因此,只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让他们以不变应万变,可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叶老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成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与师生之间的协同关系是任何一种教学改革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教材是一个稳定的客观存在,而师生却是动态的充满着不同个性的发展个体,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种审美过程的话,那么,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教与学的认识活动过程必须做到主体与客体相统一,这样才能使语文教与学达到最大效益。在课堂上学一篇课文,终极目的不仅止于能划分这一篇文章的段落,也不仅止于能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篇章上去。积累语文知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平时搞好语文知识的积累,仅仅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的基础,是在为培养语文能力扫清障碍。所以,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使之尽快向语文能力转化。知识不等于能力,古代的“书呆子”并非我们今人的追求,“学以致用”才算好。
综上所述,我认为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创新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从教法、观念、机制、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突破,通过不断进行创新,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惟其如此,才能在新一轮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我们的学生也才能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