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2009-08-11 09:01郑荣生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美文布置

郑荣生

德育课程的作业,要有意识地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

一、心灵作业

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就是从教材、教学出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出发,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去改善人们的生活,促使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如教学《邻里之间的文明》,让孩子们动手制作“友好卡”,画上漂亮的图画,写上温馨的话语,送给自己的邻居;再如《兴趣与坚持》一课,布置他们利用网络、查资料,寻找毅力方面的格言,并选择其中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德育课程的作业过程就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德育课程的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成为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履历。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美文放在课文之中让学生去品读。我们还应有意识地在课外选择一些德育美文作为作业推荐给学生,让这些美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许多美文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通过阅读,必然会给学生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与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这些美文也将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体验作业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一文中指出:“我们说课程要对生活产生影响,这绝不是要求课程的教学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无论是学生德性的提高,还是社会化的发展,都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即学即用。”对此,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不是每一课都要布置德育作业。认知型的课文可以布置学生阅读美文,情感型、体验型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去开展体验活动;知识型的课文、理性辨析型的课文就不一定非要去布置什么作业。“期待我们的课程能够产生即时效果的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决不要去搞那种简单对号式的联系生活。”

如教学《我长大了》,课前教师便可布置作业,请孩子们回家动手完成“我最拿手的五件事”,然后记录在小卡片上,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有了这样的实践,孩子们便有了真切的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会做这么多事了,在课前就有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三、亲情作业

爱的教育当从爱亲人开始。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倍受宠爱,其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娇惯下,只知被爱,不知爱人。做为品德教师,应该多多加强亲情教育、感恩教育。

通过学习《我为家人添欢乐》这一课,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家庭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懂得“家人爱我,我爱家人,让家人快乐”的道理,培养孩子对家人的体贴及对家庭的责任感。课后,布置孩子们为妈妈庆祝三八妇女节,表达自己对妈妈的一片爱心。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的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份小礼物;有的做了一张精美的卡片送给妈妈,祝妈妈身体健康;有的学习认真了,用一张满意的试卷,一份满意的作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些家庭作业在无形中拉近了亲子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一起享受学习与交流思想的乐趣,享受到无与伦比的亲情。

总之,要将德育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而非强化)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生成的德育作业将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激活因子,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美文布置
美文欣赏
特别号都有了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动漫美文
动漫美文
动漫美文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