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视阈下公务员工作倦怠探析

2009-08-07 01:51张晨曦肖东方
理论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公务员

张晨曦 肖东方

[摘要]会务员是众多职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我国政府公务员的I作倦怠呈现较高比例。其主要原因包括工作方面,组织环境和个人因素等方面,针对于此,从个体及组织层面寻求解决方案是具体可行之策。

[关键词]工作倦怠;公务员;管理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045-02

一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并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职业中,公务员中54.88%的被调查者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

一、公务员工作倦怠的表现及其影响

社会心理学者马勒诗等认为工作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1)非人性化,个体将工作对象当作物而非人来看待,性格解体,即表现冷酷、麻木;(2)自我实现感的丧失,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缺乏个人成就感,即觉得无效能和缺乏适应性;(3)情感枯竭,个体失去工作的热情,情绪耗竭,即感到耗尽、用完等等。”在政府部门中,当公务员产生工作倦怠后,往往表现出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缺乏、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漠不关心等等,具体表现为:

1工作责任感丧失。有的公务员会刻意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有人承担责任的事情,自己才敢去做,并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

2行为拖沓。有的公务员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没有什么贡献。

3工作目的只为了福利待遇或工作稳定。有的公务员工作积极性旨在工作本身是否能给予其某种福利,工作是否稳定等问题,如有利可图,则积极肯干;反之,则推三阻四。

4情感枯竭。有的公务员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公务员长期处于高压下的紧张状态,较容易产生情感枯竭。

出现工作倦怠后,长期的心理压力对人的身心、工作及生活会造成重大影响。身体上出现长期的偏头痛、颈肩部疼痛、胃部疼痛、长期低热等;情绪上,表现出易激动或情绪低落,发展到严重的阶段则会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任何一名员工都有可能精力衰竭,没有人能例外。但过度紧张的情绪其危险性还在于它有一定的传染性。”生活上,长期性的失眠、多梦、嗜睡、胃口不好等都是比较突出的表现;工作上,工作兴趣逐渐减退,工作绩效降低。

二、公务员工作倦怠的管理心理学归因

公务员产生工作倦怠,有工作因素、组织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原因。

1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扩大,公务员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工作内容复杂性加大。在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中。来自工作本身的激励是非常欠缺的,如《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予以奖励的九种情形中,仅有两种是针对工作本身的,即:“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由于公务员的工作是以公众为服务对象的,工作的临时性加上突发性事件较多,工作完成的好坏关系到社会公众诸多人的利益,因此,公务员的责任凸显,一系列工作上的因素造成了公务员的工作倦怠。

2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由于其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特殊性,限制了公务员的许多行为。现阶段,我国公务员工资实行的职级工资制,它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个部分组成。在公务员工资构成中,大都是固定部分,工作实绩在工资中很难得到体现。加上公务员工资水平总体不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等,低工资的公务员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行业和职位的高工资、高待遇,公务员的工作倦怠便应运而生。

3我国政府部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起步较晚,对领导者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领导者权力还是很大,人治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比较严重,这就难免导致一些公务员唯领导者马首是瞻,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得处处小心,以免触及到领导者的利益,经常处在谨慎的工作与生活中。领导者对工作的过多干涉,工作自由度小,公务员参与决策机会又少,另外对领导者管理风格的不适应,造成公务员自身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4人际交往是公务员的职业活动之一,主要包括与服务对象、领导、同事等的交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心理、行为也越来越复杂,加上工作负荷加重,人际交往时间减少,这些都使人际交往的障碍不断增多,有效沟通逐渐减少,导致人际支持的缺乏。政府部门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整体被分割为无数相互分离的“鸽子笼”式的专业部门,同事之间不敢说真话,同事之间的关系落人酒桌与牌场上的表面化,内心情感得不到交流,长期的心理压抑得不到释放。

5公务员和其他职业不一样的地方是掌握着部分社会公共资源。“在我国监督机制尚欠完善的背景下,公务员及公务员的亲戚、朋友就会存在一些搭便车,甚至损公肥私的念头。掌握着社会公共资源的公务员这时就面临着职业道德、法律监督与亲情、友情的两难选择。”尽管我国政府开始重视提拔有才干的年轻干部,但传统的资历观念依然严重,晋升靠关系还是很多公务员所奉行的潜规则。晋升渠道的不畅通及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导致许多公务员不知路在何方,职业目标的丧失换来公务员精神上的苦闷。

三、公务员工作倦怠的管理心理调适对策

(一)个体层面的干预

1认识自我,积极应对

公务员要善于发现自我价值,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时刻关注自己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变化,做好应激的准备。R.S.拉扎鲁斯认为引起应激反应的关键是人对事件的知觉,“包括对潜在事件的危险的知觉及对自己应付事件能力的知觉。”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相对平衡,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身带来的身心上的损害;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能力。

2运用心理暗示,强化认同感

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领导者应该学会用积极的暗示帮助下属稳定情绪、树立战胜困难及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公务员个体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通过建立目标的方式,引导自己向积极、有益的方向努力,使自己处于一种不断努力追求,有所成就的氛围中。“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务员都不可能是收入最高的职业,选择从政,应该怀有一种为民服务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种牺牲,而不是趋利。”作为公务员不应盲目攀比,一味地抱怨,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视角看

问题,强化对组织的认同感。

(二)组织层面的干预

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配置人才资源

政府获取人才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前者是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变动员工的工作岗位;而后者是指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等价交换等市场因素,影响和推动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调整,员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变换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考虑公务员身份的政治特殊性和坚持我国党管干部的总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通过人才的市场配置来选拔和使用政府公务员。“打破人才流动中的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信息网络,使人才资源、人力资源成为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的共享源。”

2完善流动机制,使工作丰富化、扩大化

进行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使公务员的活动得以多样化是避免工作倦怠产生的对策之一。在纵向的工作轮换中,要保证有畅通的职务升降渠道。横向方面可以有计划地制定培训方案,扩大公务员的工作范围和责任,当公务员在一个岗位工作较长时间,可以把他轮换到另一个工作岗位或工作领域,使其可以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获得更多的工作体验。这样,通过工作轮换来改变公务员对工作感到单调、乏味的现象,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工作倦怠程度的目的。工作丰富化是增加个人选择工作活动和成果的自由处理程度,通过增强公务员个人自治权与责任感来提高其工作绩效。

3健全公务员的激励体系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有两类;一是保健因素,当它存在时人们没有不满意,当它缺乏时则会引起人们不满意;二是激励因素,当它不存在时也不会造成人们的不满意。保健因素方面,对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公务员的工资内容应该能够充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并能够通过合理的级差体现职务贡献、资历贡献、学历贡献。公务员的津贴制度是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重要补充,其作用主要是解决无法在工资层面上处理的各种特殊的、需要差别对待的劳动报酬问题。公务员的福利制度应该能够通过适当的形式为公务员提供一种公平的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满足公务员在共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

激励因素方面,从职务晋升、职业生涯规划、公务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来提高公务员个人成就感,以刺激其做出更好的工作绩效。对公务员素质的培训,除思想理论水平外,还要不断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此外,提倡参与决策和民主的领导风格。

4经常开展公务员心理保健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对政治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确保公务员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政府部门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各级行政学院、党校的培训和各高校的MPA教育也应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公务员在提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的同时,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心理特征,学会诊断自己的心理问题,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减轻工作倦怠的程度。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新浪网,[EB/OL],http://edu.sina.com.cn/fOCHS/gzjdbg/jndex.html,2004-12-14。

[2]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 V.Job Burn-out[J],Annual Revlew 0f Psych010gy,2001(10):397-422。

[3]朱立言,胡晓东,我国公务员之工作倦怠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13-16。

[4]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127—141。

[5]何小师,等,公务员工作压力源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时空,2005,(12):55—57。

[6][7]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8,5。

[8]郭威,新加坡:被误读的商薪养廉[N],财经时报,2006-06-19(A02)。

[9]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2-354。

[10]朱燕,昆明市公务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7。

[责任编辑李晓丽]

猜你喜欢
公务员
韩女公务员占“半边天”
德国禁止公务员罢工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公务员受贿5000元以上会被解职
适得其反
公务员是这样“炼”成的
公务员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