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峰
[摘要]“闯关东”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创业史,也是一部东北创业文化发展史。“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是创业精神。“闯关东”精神作为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主导精神,是由历史和现实决定的。创业文化的建设应当创新机制、体制,以培育创业精神为核心、以激活创业主体为重点、以完善创业机制为要务、以优化创业环境为保障,形成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闯关东”;黑龙江;创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011-0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进入新世纪东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转折点,也是东北人又一次新的伟大创业。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去支撑,需要先进的创业文化去引领。在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些精神反映了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勇于创造、敢于开拓的创业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深入挖掘并发挥好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以“闯关东”精神为代表的创业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积极培育并形成全民开拓创业的创业文化,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生动、最有活力的动力源泉,对于促进黑龙江的振兴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闯关东”精神是东北创业文化的灵魂
创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创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意识、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习惯以及价值观等的总和。纵观“闯关东”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创业史,也是一部东北创业文化发展史。“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是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不仅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得以薪火相传,更在当代伟大创业实践中得以彰显和再造,也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提升,并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创辉煌。
(一)东北地区传统创业文化的形成
创业文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清朝以前,东北地区主要以游牧和狩猎民族为主,所具有的是原始的彪悍勇猛、尚武崇勇的创业文化。这种创业文化是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形成和存在的,属于原始创业文化的范畴。
清朝入关后,大量人口“从龙”入关,东北大片垦区变为荒原。清初顺治年间曾在辽东颁行“招垦令”,鼓励关内农民出关开荒。不久又在吉林、黑龙江地区先后设立“官庄”,将大批罪犯流放到吉林、黑龙江地区充作壮丁,同时派“旗兵”和“站丁”进入东北屯驻,开辟了大片“旗田”。但清政府从“首崇满洲”,维护“龙兴之地”的统治利益出发,乾隆以后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从而限制了东北的土地开发。清朝中期以来,随着中原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压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不断驱使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的汉族农民铤而走险,冒死出关,越过柳条边,进入东北中、东部地区挖参采药,开荒种地。这就是“闯关东”语义的来源。移民的最初动机是谋取生路,但是开发东北的实践却远远超出这一狭隘界限,他们以坚韧的脚步和非凡的拓荒勇气,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文化精神,也催生了“闯关东”创业文化的雏形。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放松,东北移民及耕地面积迅速增加,使东北从一个半游牧半渔猎的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可以说,作为全国粮仓的农业东北,就是先民们“闯关东”闯出来的。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国家把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来建设,加速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156个项目,其中东北地区就占58项。加上东北有过去沙俄日伪时期的一些工业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工业产值、比重均占全国的50%以上。同时,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移民,开发东北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先后移民达1500万人(含自发流动)。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的进程中,以传统的“闯关东”创业文化为基础,形成了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创业文化。渔猎、游牧社会基本上已不复存在,社会结构上实现了移民的本土化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二)黑龙江省当代创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闯关东”不仅使黑龙江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也加快了本土原生文化与移民文化的融合。尽管历史上的“闯关东”与建国后的开发建设历史现象形成的动因截然不同,但从创业文化的发展、传承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把建国后有组织和自发的从全国各地迁入黑龙江的开发大军视为一种新的“闯关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数万石油工人建设大庆油田,成千上万铁道兵战士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以及数十万知识青年到我省上山下乡,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不仅使黑龙江成为新中国重要的粮食、木材、石油、煤炭、重工业基地,也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地区建设,同时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为代表的黑龙江精神,建国很长一段时期,黑龙江开发建设精神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象征。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精神都是从“闯关东”精神派生出来的,在创业的精神层面上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只不过是这“三大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上由“闯关东”所始发和形成的具有黑龙江地域特征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
(三)当代东北创业文化的缺失与重塑
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发掘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必须正视和克服其阻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毋庸讳言,东北创业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也存在着虽不起主导作用但比较消极的一面。从历史因素看,东北地处边境,开发较晚,加之清朝长时间封禁等影响,创业文化的生成底蕴不足。从地理因素看,东北自然条件优越,当年为谋求基本生存而形成的“闯关东”精神,是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得天独厚的资源,造就了粗放的农业经济。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使这块土地上的先民特别是“闯关东”的移民后裔,容易形成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守成性格和求稳观念,进取精神明显弱化。从创业体制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采用的动员体制、会战模式,养育出了东北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和心理定势。和南方和沿海地区相比,东北企业明显缺乏“自生能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制约,尤其是分配体制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和消解了群众性创业文化。时至今日,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态势,东北人的创业精神从总体上而言已经显得不足和不适应,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眼界不宽,思维僵化,成为制约一些地区改革与发展的观念障碍。
从传统工业社会转向新型的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种跨越历史时代的大转折,需要用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创业文化支撑。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创业文
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资源,亟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历史形成的兼有游牧文化的粗犷豪放、农耕文化的勤勉淳朴、移民文化的坚忍负重和工业文化的大气开拓的人文特质,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形成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以“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为代表的创业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重塑创业文化的信心保障。对此,我们应当对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和倡导,摒弃阻碍创业的糟粕思想,借鉴外来的创业文化,融进新时代的创业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时代潮流的创业文化。“闯关东”精神是东北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当今时代仍具先进性、仍有引领性,那种敢于与艰苦磨难进行抗争的进取精神;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积极自觉地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及时主动倡行扶危济困、宽容待人、无私相帮、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既体现了其历史文化特征,又彰显了开拓、创新、和谐、闯天下和大开放的时代主题。我们应当对其精神实质进行进一步挖掘,培育和弘扬具有东北特色的优秀文化精神,重塑东北创业文化的新形象。
二、弘扬“闯关东”精神、建设创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闯关东”精神作为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主导精神,是由历史和现实决定的。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黑龙江省要大力弘扬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黑龙江创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在新起点上实现黑龙江振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闯关东”创业精神、建设创业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黑龙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甚至于在发展速度上与同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其他省区也存在着差距。2007年,内蒙古、吉林、辽宁GDP增长依次为19%、16.1%、14.5%,分别列全国第一、二、八位,而黑龙江省GDP增幅为12.1%,仅列全国第三十位。三省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内蒙古为29.6%,辽宁为30.7%,吉林更是高达42.8%,而黑龙江省为28.1%。面对这种“纵向比年年发展,横向比越拉越远”、“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要跑步”的局面,如何加快发展,便成为黑龙江省的头号课题。大量事实证明,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往往是一个地区落后的症结所在。在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特别需要拿出当年“闯关东”的那股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那种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闯劲,大力弘扬“一次创业”过程中那种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勇于创造、敢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闯”出一条符合省情的内生的、转型的、生态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弘扬“闯关东”创业精神、建设创业文化是推动全民创业、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动力源泉。实践证明,深深扎根于群众中的强大的创业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业热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虽然有历史基础、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但思想观念落后、创业文化不足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老百姓是致富、创业的主体,每个人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细胞,并且通过细胞的裂变,释放出了巨大的创业能量。而在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主体不活跃,市场经济文化发育不充分,全民创业的热潮尚未形成。据有关研究报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创业指数(每万人拥有新创私营企业的数量)分别为7.29、3.41和3.22,不仅大大低于北京(107.61)、上海(63.43)、浙江(31.89)等发达省市,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2)。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不快,中小企业少,创业热情不足,究其原因,是不愿冒风险、凡事求保险、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因此,弘扬和培育创业文化,是当前我省创业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迫切要求。如果东北地区每个城市和每一个市民都能靠创业文化建设和创业人格塑造来发展自己,创造未来,那么东北振兴则指日可待。
(三)弘扬“闯关东”创业精神、建设创业文化是改善创业和投资环境的关键性措施。当年我们的先人“闯关东”、进入黑龙江是为了求生存、谋发展,现在我们弘扬“闯关东”精神,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赋予“闻关东”精神闯市场、闯天下、闯世界的新内涵,就是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闯出省门、国门去谋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对外,要打好“开放”这张牌。过去“闯关东”年代,我们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人力财力进入黑龙江开发建设,也曾善待来自俄罗斯、欧洲等20多个国家20多万人口来我省居住、生活、发展,历史上黑龙江曾经是中国最开放、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现在我们更需要拿出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开放。既要对境外其他国家开放,也要对国内其他省份开放。要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欢迎投资者进入;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资源、要素,为投资者、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和加深,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发展中化解危机,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变化,为黑龙江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提供了机遇。这不仅需要把我省丰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好,使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更要充分发挥好精神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闯关东”精神,“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敢于开创前人没有开创的业绩”,在应对挑战中大有作为,在攻坚克难中赢得发展。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开放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更要善于“危”中寻“机”,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同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内,要不断加强扶持引导,大力扶持创业主体,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支持全民创业行动,在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为创业者提供保障,落实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放宽市场准入,给创业、投资、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和灵活度,形成人人想创业、百姓能创业的大气候。
(四)弘扬“闯关东”创业精神、建设创业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源动力。当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力量的竞争。创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政治有着密切关联,推动生产力发展
正是这种文化的本质,也是其先进性所在。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创业文化,以焕发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弘扬“闯关东精神”的主旨。要看到,黑龙江及各个城市性格中仍然存在着与发展不相匹配的因子。这些都需要人在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实践,以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和超越,弘扬更具龙江特色、体现时代品质、引领未来发展的新的精神。
三、关于弘扬“闻关东”精神、培育创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创业文化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当创新机制、体制,以培育创业精神为核心、以激活创业主体为重点、以完善创业机制为要务、以优化创业环境为保障,形成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建设创业文化摆上突出位置。党委、政府的组织和导向作用是决定培育和塑造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是要有战略规划。切实把培育和塑造“闻关东”创业精神、建设创业文化纳入到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发展战略之中,通过制订创业文化战略规划。形成具有指导性、系统性、操作性的创业文化体系,为创新创业事业提供精神导向。二是要科学确立长期和阶段性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目标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到位,为培育和塑造创业文化提供组织保障。三是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形成“党委牵头、党政结合、部门联动、媒体宣传、群众参与”的整体合力。要发挥好党委政府部门的示范带动作用、新闻舆论部门的教育引导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人翁作用、企业事业单位的主力军作用。党委政府部门要担负起提炼、培育、弘扬创业文化的重任,领导干部包括企业领导要成为创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以创业文化为引领,形成精神上的向心力,组织、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新创业上来。
(二)搞好宣传发动,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一要加强创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宣传,为创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闯关东”创业文化的内涵,提炼和宣传创业精神。既要发扬龙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创业文化,取长补短,让创业精神与创业理念在“破”与“立”、“扬”与“弃”的统一中得到升华,并在广泛深入的讨论中,形成“闯关东”创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是要不断加大对“闯关东”创业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利用一切宣传场合,抓住一切宣传机会,对建设创业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作有重点、有层次、有深度地、大张旗鼓地宣传,从而引起共鸣,激起共振,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创业文化。三是要树立创业先进典型,宣传创业榜样,提高创业者的社会地位。以创业者的成功激励广大群众,使创业思想深入人心,增添广大群众创业致富的内在动力,进而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四是要繁荣弘扬创业精神的文艺创作,举办各类弘扬创业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展演,让创业精神深入人心。
(三)抓好全民创业教育,在全社会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一是加强学校创业教育。要从中小学开始就重视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点在大中专、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在全社会开展创业知识培训,促使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三是为特困、低保、失业人员和农民免费提供创业培训。通过社区和市民学校对广大市民进行创业教育,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等各种媒体传播创业知识。
(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创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政府管理机制,切实在培育创业主体上下功夫,促进竞相创业、富民强省生动局面的形成。一是打造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要制定鼓励创业的各项政策,并保证政策的透明性、稳定性,从而坚定创业者的信心,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二是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要减少审批事项,减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要规范执法行为,整顿执法队伍,提高管理效率;要改变工作作风,减少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打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要切实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要公正执法、依法行政。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从而营造出讲诚信、守信用的创业环境。四是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建立“创业孵化器”,扶植推动与创业咨询与服务相关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向社会开放信息资源,引导创业者选择自主创业适用的项目信息。为低保户、下岗职工、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辟创业特区。应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给创业失败者提供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要通过政策激励、环境营造,让大大小小的市场经济细胞活跃起来,让每个细胞都释放出巨大的创新创业能量和活力。
(五)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果如果不落实到机制体制上,那还只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能转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创业文化的培育与创造,一定要与机制、体制的创新相结合,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创业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业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创业的体制弊端。特别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促进产权的多元化和明晰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激活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创业环境;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创新,倡导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四是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培养选拔创业型干部,树立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用人标准,支持和鼓励干部及各类人才创业。
(六)借助以行之有效的栽体,推动创业文化“三贴近”。要按照体现时代特色、注重区域特色、立足于实践发展的要求,运用有效的途径,通过丰富的载体来推进创业文化的发扬光大,让其真正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进而内化为群众创新创业的巨大精神动力。一是通过举办关东文化旅游节、开设创新创业论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组织创业文化征文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载体、平台,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与群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启发、酝酿、交流、升华创业文化的环境与场所,形成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二是要把创业文化引入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等有形文化活动中,使创业文化的理念、观念逐步渗透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使创业文化精髓成为全民普遍遵守的意愿。三是与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重点工程、重要事件、重大活动是培育和塑造创业文化的有利时机。当前,要结合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投资建设的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和弘扬在这些工作和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做这些精神的学习者、践行者、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邴正,振兴东北与振兴东北文化[J],新华文摘,2004,(23)。
[2]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建设创业文化,推进东北振兴[J],求是,2004,(08),
[3]漆思,刘岩,发展观的创新与东北振兴[N],中国经济时报,2004-05-21。
[4]崔家善,闯关东精神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N),黑龙江日报理论专刊(11版),2008-08-19。
[5]苗向东,改革开放需要“闯关东”精神CEB/OL3,宣讲家网站。
(63杨六华,李晓园,靠创业文化引领“全民创业”(N)光明日报,2005-12-08。
[责任编辑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