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闯关东精神与东北振兴

2009-08-07 01:51李允光
理论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闯关东东北地区东北

李允光

[摘要]“闯关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自发移民潮现象。“闯关东精神”是以山东人为主的“闯关东”移民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下焕发出的一种“穷则思变、敢闯敢创,勤劳朴实、诚信忠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生存态度。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宝贵精神财富。东北地区的早期开发归功于“闯关东”移民的历史贡献;经济转型时期东北衰退的深层文化内因在于“闯关东精神”的失落;未来东北“大发展、大繁荣、大辉煌”的根本希望在于“闯关东精神”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闯关东精神;东北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015-02

我们当今所说的“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由于这一区域位于长城以北、山海关以东,故近现代将其简称为“关东”。清朝中前期,“关东”特别是黑龙江、吉林以及蒙东地区主要是北方游牧、渔猎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领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进入清中后期以后,由于“闯关东”移民的大量输入和汉族文化的积极影响,加速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繁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央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农业开发和重点工业建设,使东北迅速发展成为国家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重工业基地,也使东北迅速成为短缺经济时代闻名全国的“相对富庶”地区,一度创造了“东北辉煌”。但是,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之后,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东北现象”的出现,东北再度衰退。所以,探寻20世纪末期东北衰退的深层文化内因,谋求有效的区域文化策略,是更好地实现“东北振兴”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闯关东”与早期的东北“开发”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从清初开始,清廷就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东北地区,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限制尤为严厉。但是,在统一的条件下,民族融合,民族、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人口的流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康熙年间,关内汉人冲破禁区,前往关东者“岁不下万人”,新兴城镇吉林当时已有“中土流民千余家”。到乾隆后期,随着关内人口的不断膨胀,耕地面积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不断尖锐,关内特别是山东、直隶(河北)、山西等地的汉族农民向关外东北地区的迁移人数进一步增加。1860年(咸丰十年),清政府解除东北禁封令,关内移民蜂拥而入,“闯关东”现象出现了一个高峰期。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连续三年“闯关东”的流民超过百万。“闯关东”的移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尤以山东人最为突出。山东“地少人稠”,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灾害多发区。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中,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每逢大灾之年,总会有“闯关东”的巨浪涌起。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益如火上加油”,无法照旧生活,只有一“走”了之。“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000万以上。

目前,关于“闯关东”的概念,人们的说法不尽一致。笔者研究认为,从科学界定的角度上说,“闯关东”应特指清朝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以山东为主,大量的华北汉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家园自发地向东北地区迁移、定居、创业的社会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也先后实施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向东北农业移民、工业移民政策,但是,由于是政府主导行为,缺乏自发、自主“闯”的前提,故不属于“闯关东”的范畴。

“闯关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独特的移民潮现象。作为这场移民潮的结果,不仅使原本“人烟稀少”,以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东北地区成为人口日益丰满、汉族及中原文化日益成为主流的新兴开发区,而且将“北大荒”日益开发成为“北大仓”,为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的东北农业开发和工业建设奠定了基本的文化基础、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

二、“闯关东精神”失落与经济转型期的东北衰退

“闯关东”现象确实蕴含和透射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于这种精神内涵,不久前轰动全国而且时下还在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第一次以艺术手段对其进行了发掘与艺术展现,赢得了大量观众特别是山东籍人的情感共鸣和高度赞许。应当说,这本身就是“闯关东”精神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一种新创举——成功地“闯”出了一片艺术创作的“新天地”。但是,电视剧毕竟是一种艺术商品,特别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必须更加讲求“戏剧性”,必须更加追求“看点”,必须尽可能进行“戏剧化”取材和情节“夸张化”处理。所以,笔者考察研究认为,电视剧《闯关东》所描述的“朱开山”一家的闯关东、创业、发展的经历,并不能代表当年“闯关东”移民的普遍形态。实际上,当年的闯关东移民,虽然各有各的曲折遭遇、艰难创业的“血泪史”,但是,绝大多数并不象电视剧展现的那样波澜壮阔、那样精明能干、那样富于成就——他们更多是一个普通汉民家族,凭着苦难的处境中孕育、积淀起来的“穷则思变、敢闯敢创”的劲头,凭着中原文化传统中传承下来的“勤劳朴实、诚信忠义”的品格,凭着汉民族骨子里流淌着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终于在克服了艰难险阻之后,在“北大荒”谋得了一方安身立命的“乐土”,过上了平民百姓最基本的“安居乐业”生活(绝大多数成为东北地区的普通农民、工人以及小商人)。所以,笔者认为,“闯关东”精神的完整内涵应当是“穷则思变、敢闯敢创,勤劳朴实、诚信忠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其中,“穷则思变、敢闯敢创”,是闯关东移民割舍故土、闯出“关东”的精神原动力;“勤劳朴实、诚信忠义”,是闯关东移民赢得新环境、立足“关东”的文化资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闯关东移民“终成正果”、立业“关东”的实践基础。而“闯”与“创”则是“闯关东”的根本精神实质。

遗憾的是,随着老一代“开山人”“闯关东”的成功实践和东北“安乐窝”的建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大粮仓”和“老工业基地”的建立,由于资源的相对富足和生活的相对“安逸”,加之计划经济的体制影响和高寒地区生活“慢节奏”的潜移默化,当年老一代的“闯关东精神”却没有很好地被“闯关东”移民的当代后裔传承下来,相反,“头脑僵化、固步自封,懒惰虚华、诚信缺失,安逸享乐、不思进取”一度成为那一时期很多东北人的普遍精神写照,以致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中,地区发展日益滞后,直至20世纪末期形成了东北衰退。

值得欣慰的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东北现象”的出现和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使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工人和弱势群体家庭陷入了生存危机,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小商小铺人家失去了经营发展的空间。正是在这种新的“置

于死地而后生”的现实困境下,流淌于东北人血脉中、尘封已久的“闯关东精神”基因被重新激活,从此,一批又一批的“东北人”毅然冲破乡情、亲情的羁绊,沿着当年先辈“闯关东”的相反路线迈开了“闯”、“创”的脚步——“闯关内、闯江南、闯世界”,形成了新一轮、由东北向东南扩散的“移民潮”,使东北人逐渐遍布了大江南北乃至周边国家。当然,在这场新的闯、创潮流中也是鱼龙混杂,确实有些东北人因为“闯”、“创”的观念、路线、方法不对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其中的真正“主流”,还是那些占绝对数量但却并不引人关注的普通平民,较为完好地继承了前辈“闯关东”的精神内涵,凭着百折不挠的执着追求、忠厚诚信的人格魅力和脚踏实地的艰辛努力,终于在他乡“闯”出了一片“自食其力”乃至“勤劳致富”的新家园。

更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个体平民“闯关东精神”的复活,在面对南北差距日益拉大的严峻形势面前,部分东北地区的党政机关干部、决策管理机关也逐渐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和精神洗礼过程,使“闯关东精神”在部分东北地区的“上层建筑”领域也逐渐被激活,从而也使东北地区日益加大了自主思维创新和实践跨越的力度,并在国家“振兴东北”政策措施的拉动下,出现了21世纪以来东北加速发展的新气象,更透露出了未来东北“大发展、大繁荣、大辉煌”的新曙光。

三、“闯关东精神”的伟大复兴与未来的“东北振兴”

东北地区是我国东北部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的大经济区域,也是我国资源优势最突出、多元文化融合最和谐、发展潜力最巨大的地区。当年“小日本”侵占东北,就是看好了东北这块“肥肉”。从理论上说,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理应最具发展活力、最为富有。而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却陷入滞后、衰退的困境,以致“捧着金饭碗要饭”。东北之所以没有“活起来”、“富起来”,除了其他客观因素之外,最主要、最根本的还在于内在精神动力不足。

随着“闯关东”移民的大量输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东北农业开发、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实施,使东北迅速发展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重工业基地,也使东北在短缺经济时代成为闻名全国的“相对富庶”地区,一度创造了“东北辉煌”。这种“辉煌”自然有“闯关东”先民的巨大基础贡献,但是,更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行为的结果。所以,在资源丰富和“相对富庶”的“优势”处境下,东北人习惯了计划经济的运行而“安步当车”、“养尊处优”,从而很快失落了先辈的“闯关东精神”这块“传家之宝”。这是东北在后来的改革开放时代迅速滑坡以致衰退的深刻文化内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域文化特别是区域人文精神——由每个现实的个体、家庭、团体承载的具有地区共性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人格类型、行为习惯等,是地区竞争发展的内在精神原动力,是构成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要更好地实现未来的东北“大发展、大繁荣、大辉煌”,除了中央政府提供有利的区域扶持政策之外,最根本的还有待于“闯关东精神”在东北的“伟大复兴”。如上所述,我们虽然看到了近年来“闯关东精神”在东北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受经济转型冲击最大的行业、阶层重新被激活、上升之势,透射出了“闯关东精神”“伟大复兴”的曙光,但是,真正到达“伟大复兴”的彼岸还任重道远。所以,迫切需要东北地区各级党政机关有计划地做好有效弘扬“闯关东精神”的文化工作,循序渐进地实施好专项的“理论武装策略、舆论引导策略、文化培育策略”。所谓“理论武装策略”,就是充分调动、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武装功能,发掘好、整理好、普及好“闯关东精神”,建设好具有东北特色的人文精神体系;所谓“舆论引导策略”,就是充分调动、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策划好、宣传好、弘扬好“闯关东精神”,建设好具有东北特色的主流文化氛围;所谓“文化培育策略”,就是充分调动、发挥好文学艺术的文化培育功能,创作好、谱写好、展示好“闯关东精神”,建设好具有东北特色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张振华]

猜你喜欢
闯关东东北地区东北
我与 《闯关东》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闯关东”的那批干部,有人打虎、有人成虎
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
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