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力书法艺术浅评

2009-08-07 01:51张林甸
书画艺术 2009年3期
关键词:书家篆书书法艺术

张林甸

石力1963年出生于青海大柴旦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文联委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书协副主席,青海省篆刻篆书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四方印社副社长,现供职于青海油田。1996年,1999年、2002年、2004年参加全国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楹联展,1997年作品获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优秀奖(最高奖),1998年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1999年被评为全国石油系统“德艺双馨”标兵,1999年参加全国首届扇面展,1999年、2004年,2007年参加全国第七、第八,第九届书法篆刻展,2000年获青海省政府第四届优秀作品创作奖,2001年参加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2001年参加全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2002年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艺术节并获十佳作品奖,2003年作品参加全国书画小品展,2003年入选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大展,2005年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2005年作品获青海省第五届优秀作品创作奖,2006年作品参加中日第17届书法家自作诗书法展,2006年作品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展。作品在《书法》《书法导报》《书法艺术》《书法赏评》《中国书画报》等专业刊物选登,数十幅作品收藏于国内博物馆。

前几日,著名青海籍中青年书家石力先生寄过来他最近创作的一批作品,大到八平尺条幅和八尺篆书对联,小到不到一平尺的小楷,整体篆书较多,而且都是原作。看到这批东西,我有两个直觉反应。第一个直觉反应是石力先生的书法艺术(包括篆刻)的线条更加沉静了,少了以前更多习惯性技法、笔法的束缚,在松弛的一点一画的线条中有了更多韵味和书卷气。一个还很年轻的书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从表现技法到自然流露韵味和书卷气的转换,这是很难得的。第二个直觉反应是通过石力的这组作品,使我一直思考的“在当代国展、中青展获过奖的书家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一问题似乎找到了答案。因为石力曾经获过正书展的最高奖,获过天津书法艺术节“十佳百优”的“十佳奖”,他的篆书风格在当时又卓然独立,对他的书法艺术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批评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毫不隐讳的讲,很多曾经在国展、中青展中获过奖的书家已经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了,还有的人直接指出,某某获奖书家当时写得还可以,现在越写越苍白,已经基本没法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时写得很好,而几年过去之后,他们的作品却没法看了呢?石开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一句玩笑话很深刻,他说当代中青年能够捏住脚尖站稳、不下滑就赢了。这句话个很深的背景是中国书法艺术入门容易,而达到很高的境界却太难了。为什么难?因为从整个书法史看,书法艺术所达到的境界可以大体上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写技法,经过刻苦训练在技法上高度纯熟,这个时候基本没有自己;第二层次是写风格,通过转易多师和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形成自己相对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阶段在风格上他、我共在;第三阶段是写境界,通过人生境界的提高使人生境界所达到的高度在书法艺术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也就是“人品即书品”,人的格凋和境界与书法艺术的格调和境界高度统一,这一阶段只有自己。从很多获奖书家当时的作品和达到的层次看,最高层次也就处于第二层次以下,绝人多数处于第一层次。也就是说这些获奖书家获奖的时候大多还处丁写技法的阶段。技法本身是有美感的,但这种美感还处于比较机械、单一的层而,这种绝大部分靠手上的动作就可以实现的技法,每个人经过刻苦训练都可以达到。所以古人沦书时讲:“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神采是指一件作品,一个局部,一个点面,一根线条中内蕴、气息等内存的东西。形质则是指一个点画、一根线条外在的形式。笔法、技法可以解决线条外在形质的问题,但解决不了神采的问题。那么神采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石涛言: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石涛说得很明白,他说点画的内蕴不是手上的动作所能决定的,是由人的心,也就是书写点画时的感受、感悟、情绪、思想等等因素决定的。进一步引申,也就足说神采问题只能通过书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和人生境界所达到的高度来解决。

而反观我们的一些获奖书家,由于对书法艺术最高境界达到的途径没有清晰认识,不读书做学问,不静心养气,不把提高人生境界作为最后的旨归,一直陶醉在一种低层次技法的重复操作中,因而自己把自己套在一个套子里,越写越苍白也就成为必然。而石力先生不是这样,他对如何才能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经常讲书法艺术的感觉不是强求来的,需要自然而然。他最早从篆书入手,以篆书成名,而现在他已经把领域扩大到篆刻、小楷、行草书,最近又在孜孜以求研究黄宾虹的山水。特别是他的小楷,因为之前从来见过,那种清雅、通透和淡淡的心绪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一看他的小楷就知道他的心境,知道他做学问的心态,因为他写的这一路不是展览中入展、获奖吃香的那一路,他是写给自己的,写给自己做学问的那种感觉。这种心态、这种对艺术的理解在他篆书和篆刻中的线条里都有很好的体现,和前些年相比,他篆书中很现代、很流行的“揉”“拧”“扯”的用笔动作几乎都没有了,就连浓墨、淡墨和干、枯墨色的对比也很少使用,他把过分炫耀的东西、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都尽量弱化了,这就使得他的篆书线条更加干净而透彻,还篆书以本来面目,这得益于他的心态和对于艺术本体的深刻认识。当代书坛很多人也在研究艺术,但他们都是在研究章法、墨法、字法如何更现代、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像现代艺术,可以说这一类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是向外的一种探求,而石力的探求则集中在书法艺术最基本元素——线条的内韵上,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他认为对自由的渴望诞生了艺术,但真正的自由不是技法、表现方式、行为上的无拘无束。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内心世界的无欲无求,了无挂碍,达到一种澄明的境界,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大自由。

钱宾四讲:“古代人受外面刺激少,现代人受外面刺激多,一支烛点在静庭,一直烛点在风里,光辉照耀,自然不同。”面对以“人书俱老”“无心而自达”的老境作为审美追求的中国书法,给一个刚刚四十几岁的书家做出多好、多坏的评价都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当我们面对艺术、文化、人生困惑的时候,我们不是更多的求助于外,而是反省自己的内心,心中的那支精神之烛是否在不断被拨亮,是否在不断自觉向上实践自己所认识到的真理。我想,这才是我们追求书法艺术的真正不畏之途。

猜你喜欢
书家篆书书法艺术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