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汉
为迎接一个考察团到镇上考察,重庆市忠县马灌镇政府下令让镇中心小学派出六年级三个班百余名小学生,放弃上课时间,到街上打扫卫生。马灌镇镇长莫宣春称,派学生打扫街道,是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华龙网》2月18日报道)
我们不知道镇政府领导是如何理解所谓“国际形象”这个看似高大的字眼的,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那些前来进行环境考察的外宾看到本应在教室读书的孩子们却被派来打扫街道卫生,他们一定是难以理解的:这些事情,本应由专职人员来做的。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那些孩子们;更何况所谓的“国际形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此的突击搞卫生,是不是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嫌疑?而在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当孩子们弯腰用手去捡拾街道上的垃圾时,政府工作人员、居委会干部、机关干部都像看热闹似的在一旁谈笑风生,官老爷的嘴脸一览无遗。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自然是不言自明的。我们并不否认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确实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进而培养他们的劳动和环保意识。但这需一个前提——活动本身需学生们自愿,并且活动确实有着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而这些在街道上捡拾垃圾的孩子们却是被学校安排出来的,而学校。也是得到了镇政府的指示才后做出让学生停课上街的决定。学生们最怕的是谁?自然是老师。而学校方面最为惧怕的是谁?恐怕应属地方政府了。政府官员一声令下,学校及教师岂敢“抗旨不尊”。显然,这场所谓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活动。只不过是无辜的孩子们在行政命令下的被动活动。只不过是“官本位”观念的根深蒂固的一次表演,只不过是权力的又一次显现。实在与增长学生见识这样的良好愿望沾不上边。
我们曾经看到——由于领导们的姗姗来迟,在烈日下站立的孩子们中暑倒下;看到受到穿着厚重冬衣的领导们在主席台上昂首鄙睨,对那些只穿着单薄的表演服、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们熟视无睹;甚至看到在某位领导发表讲话时,冒雨给他打伞的,居然是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看来,有些领导干部真是太热衷于讲排场、讲气派、讲风光了,以至于不惜频频拿无辜的孩子来做道具。
不可否认,让孩子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的有效方式。但这样的活动必须把握好起码的尺度——就是要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并真正地学到东西。类似上述新闻中的那些拿孩子做道具的事情,只能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厌恶,也会潜移默化地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念。
孩子是无辜的,请不要拿孩子做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