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光潜
一个经常写时评、名字叫雷泓霈的教育工作者,近日在《北方新报》上发表短评《就业难是一次挫折教育》。因为我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又是一个大学生的父亲。所以撂下其他的文章没看,专门拜读了他的大作,感觉心里憋得慌。雷文说“就业挫折逼迫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为就业问题四处奔波。挫折以残酷无情的面孔切入到学子内心深处,这是金钱都买不到的人生历练和精神涅磐。就算工作没找到,却寻觅挖掘到了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能屈能伸的青春本色。这何尝不是一种价值观进步呢?”——这话能接受。
接着他继续“升华”: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要多给孩子们一点挫折。家长娇惯孩子,社会不会迁就孩子,就业机会根本不会给予这些“脾气大的人”。现实是最好的大学,失败是最好的导师,所有的包办代替都被无情切断了,这会逼迫孩子不得不自觉纠正弱化性情——这话就有点矫情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多给孩子们一点挫折”呢?大学毕业生还是孩子吗?我同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一点挫折教育,有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学生去经历”,磨砺他们的意志。但问题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大学生就业难决不是政府“要多给孩子们一点挫折”,而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至少暴露出我国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的一些弊端。我想,无论是政府,还是家长,还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整个社会,都不愿意大学生在就业这个事情上遭受挫折。大学生就业应该是越顺利越好,越顺利越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教育体制,以及社会体制的成功。
我们承认苦难是一所学校,但我们不希望每个人都到这所学校里去进修。我不知道雷先生今年几岁,如果他的孩子正面临就业,他会不会说那样的话?我也不知道雷先生已经给自己孩子多少次挫折教育了——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呢。还是雷先生有意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