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岩
[摘要]古籍图书保护与利用是当前摆在图书馆古籍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网络环境下的古籍图书保护是对以往古籍保护方式的一个新的尝试。必须大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古籍图书如何进行更好地保护与利用的途径,同时认真研究数字化古籍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应对策略。
[关键词]古籍图书;古籍保护;网络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153-02
一、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的古籍文献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保存在全国图书馆系统的古籍有2750万册。加之文物部门和寺院等单位的收藏,古籍总数超过300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过250万册,这还不包括大量无以计数的流散在民间和海外的古籍。对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是当前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光荣使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加强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古籍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以贯彻《意见》所作各项工作部署,对全国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等。中华古籍保护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使这一光荣而又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做好是历代文献保护者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当今网络环境下对古籍文献的保护问题提些粗浅的看法。
二、古籍文献的特点
我国的古籍文献形式多样,甲骨、金石、竹简、缣帛、纸张等。从文献的保护角度上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时代久远。甲骨始于殷商,金石行于商代、秦汉,竹简在商周之际已有,缣帛在先秦就与竹简同行,纸张始于汉代,承载在上述载体的古籍文献均是千年以上的历史文献。
2散佚、流失严重。甲骨卜辞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已发现的也仅有15万片左右的甲骨,其中还有部分流失海外。再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刻石记功,共刻有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东观、石、会稽等七石。现在这些刻石大部湮没,残存字数已不多,而称得上我国目录学、分类法之始的汉代刘向的《七略》现已不可见,只能从《汉书》中的《艺文志》中观其大概。至于历史上诸多典籍的散失、流失更是不胜枚举。
3不可再生性。古籍文献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古籍文献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经流失,毁坏,就难以复原,人们只能从保存下来的感知文献中去寻找过去的历史,或从偶尔的考古发现中去窥见历史的容颜。
4保护上的复杂性。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物单位各自完成。保护措施也各有不同,尤其是置于特定环境下的刻石,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人为损坏或受自然灾害而消亡。对于纸质、简帛古籍文献来说,对温度、湿度、防虫、防火等更是要有严格的要求。
三、网络环境下古籍文献保护的作用
随着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历史进入到了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存贮与传播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文献,但数字化、电子文献正进入社会,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同样也会在古籍文献的保护上发挥重大作用,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存贮在计算机、光盘等多媒体上就是较好的保护措施。而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又能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中开发出有益于社会的物质产品,使精神转化为物质,真正发挥古籍文献的功能。
1存贮的时间长。由于对古籍文献的数字化是将古籍文献上的信息记录在计算机的外存上,这些信息可以完整、真实地记录古籍文献并且可重复复制,那么,就相当于记录下来的古籍文献可以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即使原件毁坏或消失,其仍然在光盘等载体中存在,可以永远保存下去。
2成本低、容量大。数字化文献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存贮在光盘、硬盘等介质上的其成本很低而容量极大的特殊文献。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平台数据库中,15G的数据相当于7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而其硬盘价格仅为一千多元。而与之相当信息量的古籍文献得价格却是不可估量的,与之相比,二者的价格比就一目了然了。
3交互性。在网络下的数字化感知文献可随时与读者见面,编辑人员亦可以随时掌握读者对各种古籍文献的需求。从而制作出更多的数字化古籍文献。
4超文本链接,检索更加方便、快捷。凡是在数据库中存贮的数据,读者只要点击所链接的对象,便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检索到所需的信息资料,节省了大量的检索时间,同时也节省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整理、检索古籍的时间。
5古籍文献的开放性。数字化的古籍文献是与网络技术联结在一起的,其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使得古籍文献更快地走出“深宅大院”,让更多的人进入其神秘的世界。
6利于古籍文献的研究与开发。古籍文献的研究与开发是其真正的历史功能。数字化古籍文献不仅保存了其原件的使用寿命,而且更大意义上是为更多研究与开发其中的使用价值。现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良药“华佗再造丸”,就是从我国几种重要的古代医书中的成方中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不仅给制药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更造福于成千上万的患者。
四、数字化古籍文献之不足
数字化古籍文献在保护古籍文献中虽有很大优势,但仍存在之不足,还不可取代原始的古籍文献,不足之处如下:
1虽可观其影像,不可触其实体。古籍文献形式多样,甲骨、金石、竹简、缣帛、纸张等,每种载体都存有其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人们为了更好地感受历史,都要有亲手触摸、把玩、品味的欲望,而电子化、数字化的古籍文献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尤其对研究其历史的专家学者來说更是如此。
2从版本上来看,数字化古籍文献对纸质古籍文献的研究不利。因为各个时代的古籍在纸张、印刷、防虫等措施上特点各异,要求不一,光凭影像很难辩其真伪。需要手摸、亲临才可帮助判断、辨其真伪,对书、画作品更要通过一些专业测试仪器帮助分析其纸质成分、印迹年代等,这些在辨伪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
3受技术手段的制约。数字化的古籍文献由于受制作人员制作水平与机器设备的多种因素限制,在真实反映古籍文献原貌上会打些折扣。另外,由于设备的更新与技术的改进,信息转换过程中会存在丢失部分信息或转换失败等情况发生,从而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4信息交流与传递系统的不稳定性。由于现代的网络
传输技术还不够完善,在信息传递中,系统的不稳定或网络黑客的入侵、网络病毒的传播。都会使数字化的古籍文献信息丢失或受损坏。从而使其不能正常使用。
5阅读方式很难改变。一部分人仍不习惯在电脑屏幕上查看资料,虽然各種电子出版物充斥在书、报市场上,但很多人仍然习惯于阅读印刷型文献,这对于年纪较大的古籍文献研究人员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他们会受阅读习惯的影响而更喜欢阅读印刷型文献,会乐于去图书馆来亲自阅读古籍资料并与工作人员相互交流信息。
6受经济条件、制作经费的制约。由于现在制作数字化文献的花费较大,对于一些经费紧张的文献单位来说还有一定困难。所以,大量的古籍文献一时难以数字化。同时,由于制作单位要回收成本,创造经济效益,读者还不能完全免费享受这种服务。因此,经济条件也是制约其发展、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网络环境下古籍图书保护的具体措施
1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古籍图书的再生性保护,是指将古籍原件进行复制,制成替代品,如光盘。缩微制品等,这只有通过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即缩微技术、数字化技术、复制技术等才能得以实现。所以。需要配备比较精密的计算机设备,如电脑、扫描仪、复印机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为古籍图书的再生性保护提供了保障t
2建立现代化的古籍书库。古籍图书损坏有两个主要因索: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因此,古籍的保护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保护手段,改善藏书环境。减少自然因素损坏,创造一个适应的环境,加强古籍藏书的保护,特别是加强古籍替代品,如古籍图书光盘、古籍图书缩微制品的保护。所以,现代化的馆舍建筑、先进的设备,才能使藏书条件全面改观。书库设施齐备,温度、湿度的控制、通风系统、防火、防盗、防虫、报警、监控系统建立建全,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藏书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古籍图书及替代品的目的。
3建立古籍。图书机读目录数据库及检索系统。为了便于管理和保护各类古籍图书。图书馆应建立古籍图书检索系统及编制机读目录。检索系统及机读目录的建立,不仅加快了查阅古籍图书的速度而且还大大减少翻阅古籍图书的次数,减少了对古籍图书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古籍图书的目的。
4建立严格的古籍典藏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管理措施,对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要将各项工作有所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度的建立是事业发展的保证。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如可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即室内卫生制度、书籍排架制度、防火防盗制度、报警制度等。书库管理制度,即人员、书籍进库制度、书籍;函套低温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执行。
六、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
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古籍保护专业队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关键,专业人员必须知识广阔、技术娴熟、操作细致。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其它相关领城的知识。图书馆应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1对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定位。认识古籍保护人员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性质,正确对待保护人员的作用,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做到人们对保护工作的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保护工作不断发展。
2加速古籍保护人员的培养。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总数与所需担负工作任务差距很大,急需培养高素质专业保护人员,在培训工作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培养。我们认为:(1)专业培训:有实力的单位,如:国家、省级图书馆,定期开办培训班,为各单位培训。(2)各单位选派优秀员工,由有经验的工作者言传身教,以老带新,在实际工作中边学边干,(3)大专院校开办古籍保护专业课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员。(4)对古籍保护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加速其标准化、机械化。(5)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研究成果,更新技术和理念。图书馆一方面必须重视古籍的保护,大力宣传,争取必要的保护经费f一方面应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古籍研究保护修复队伍,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弘扬。
综上所述。古籍图书的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网络下的古籍图书保护只是古籍图书保护众多方式的一种,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在网络环境下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在保护古籍文献上是一个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李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