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山
摘 要: 生活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需先要让他们融于数学;要想让他们融于数学,必先让数学融于生活。只有将枯燥的数学理论回归于生活,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实现理论、生活、学习者的有机融合,数学才会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享受。
关键词: 生活化 数学课堂 构建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然而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学无所用的困局是目前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缺失的一大主因。因此新课程强调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情感上接受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失为解决以上难题的一种策略。
一、利用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为原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元旦前一天,我恰好讲到三次古典概率的教学。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祝同学们元旦快乐!”的字样,顿时教室内叽叽喳喳,还有几个活泼的孩子大叫:“老师元旦快乐!”随后我分别用三个方框将这一段字分别框起,并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三张‘卡片翻过来,打乱次序,再随即依次翻转,能组成‘祝同学们元旦快乐!,我给你们三枝笔,否则你们给我一枝笔,这个游戏公平吗?”这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更为重要的是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二、回归生活背景,改编教材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由于问题产生于真实而复杂的背景中,学生在感受到问题与背景相关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问题正是自己所面临的或是由自己提出来的,而非教师强加的。然而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将情境简化后高度精炼性的问题,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既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创设教材的实际生活背景,再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任务”,也就是要能够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创设与问题紧密关联的实际背景,使教学内容实际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例如我在教学《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时,首先创设出问题产生的背景:“在我们一次包车春游的旅途中,突遇大雨,水势上涨,有可能淹没桥面,致使车辆无法通过。于是派出两名同学前往测量。”然后给出测量数据进行探究教学。形象化的背景再现,既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走出教室,开展室外的生活化数学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需先要让他们融于数学;要想让他们融于数学,必先让数学融于生活。走出教室,开展室外的生活化数学课堂是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必经之路。
组织室外的数学课堂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设计任务。一般选择有挑战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如:队列中的平行线、楼梯扶手上的三线八角、树影里的相似三角形、跳绳中的抛物线、花瓣里的对称图形、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等。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依据任务,确定需要哪些工具,比如卷尺、标尺、测角仪等;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包括设计指挥、测绘员、计算记录员、总结发言人。
3.活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排除、提醒可能隐藏的安全隐患,检查督促任务的实施进展,对落后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新发现做好记录。
让学生置身于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中,在现实活动中进行操作测量、观察体验、理解感悟,让学生在活动里学会合作,在操作中展现智慧,在探索中学会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喜欢数学,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个性化的生活作业,完成知识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有针对性地布置有探索性的个性化生活作业,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运用,同时自主地完成知识的构建,实现创新思维的闪现,从而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完成《抛物线的解析式确定》一课教学后,我布置了一道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求出自己所扔铅球的抛物线解析式,画出图像,并根据图像指出自己的身高、成绩、铅球的最大高度等相关信息。
生活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赋予活性与灵性。因此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运用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体验数学,才能将枯燥的数学理论拉近到学生的身边,实现理论、生活、学习者的有机融合。爱因斯坦说过:“素质是一个人忘掉学校所学的东西后所剩下的。”也许有一天学生会忘记数学,但是他不会忘了生活,当他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关联的那一刻,数学就会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