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京华
摘 要: 鱼类增养殖学是农业类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鱼类增养殖学的教学也作出了相应的变动和改进。本文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对鱼类增养殖学的教学内容、实验课安排、教学手段及教学实习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鱼类增养殖学 教学改革 农业类院校
鱼类增养殖学是农业类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运用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等知识研究鱼类养殖和增殖的自然科学。作为传统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好理解、掌握及应用该课程的知识。随着鱼类养殖种类的不断增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鱼类增养殖学相关的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若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就不能适应现代鱼类增养殖学的飞速发展,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应当进行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确定教改原则,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的不断减少是现今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鱼类增养殖学从原来的72学时缩减为54学时,后又因每学分的学时数下调,学时最终减为48学时。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充分利用鱼类增养殖学作为应用性专业课的地位,加强实践技术教学。
根据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我们确立了“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握课程应用性地位,加强实践技术教学”的教学改革原则。在内容上力求先进,适应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精讲多练的原则,删去那些繁琐、陈旧及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鱼类增养殖学科的新成果、新概念及新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编排体系上,第一篇讲授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部分,主要讲鱼类生物学、生态学的共性,缩减鱼类的生长、摄食、洄游、营养的课时,将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放到第二篇介绍。第二篇讲授鱼类的人工育苗技术,重点放在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孵化、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技术,这也是本课程的重点所在。第三篇讲授成鱼的养殖,适当缩减池塘养鱼、网箱养鱼等传统养殖方式的内容,增加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第四篇讲授鱼类资源增殖,讲授鱼类资源增殖的新概念和新措施。
2.引入新概念、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要引进和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和成果等,并结合具体的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督促授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大纲,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应用性、交叉性和启发性。
鱼类增养殖业和增养殖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教材上没有的新概念和新成果,我们要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如鱼类的补偿生长、生物技术育种、水族馆工程、人工鱼礁等。同时,我们还引入现代新农业概念,并将鱼类增养殖学内容与新农业概念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补充新内容。另外,对鱼类增养殖温室工程、休闲渔业等方面的知识也给予适当的介绍,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鱼类增养殖学科的了解。
3.增加实验课比例,构建新型的实验体系
鱼类增养殖学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切实掌握该课程的各种能力,必须增加实验教学课时,使实验课学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保持在30%左右。[1]同时建立并完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和多模块化的实验体系,[2]缩减验证性实验和基本操作性实验所占的比例,使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实验占60%以上。可以将相近的实验整合优化,减少重复内容,增加实验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参与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孵化、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的全过程,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对鱼类增养殖学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连贯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增养殖技术是鱼类增养殖学教学活动的重点,因而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必要的讲授外,还应多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并辅以查阅文献、科学实验、实践探索和总结提高等多元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适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并进行激烈的讨论。这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强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电子课件和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1]通过自制CAI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幻灯、实物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不同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人工繁殖技术、养鱼网箱的形状、设计与设置、池塘养殖、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各种养殖方式等,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带队实习、科研实践的机会,自行录制鱼类育苗和养殖录像,为课堂演示积累多媒体素材。同时加强互动式教学,每门专业课都留出部分章节让学生来讲,通过查阅资料和讲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开展水产养殖综合教学实习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实习以往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这种实习方式时间一般较短,多以“参观实习”代替实际操作,学生只能了解大概过程,不能详细掌握生产的整个流程,实习基地也反映时间过短,学生刚刚适应工作环境就离开,对生产调度有影响,且往返等费用较大,增加了学校和实习基地的负担。因而最好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水产综合实习的方式,将鱼类增养殖学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藻类增养殖学、水化学等课程的实习合并为水产综合实习,使学生一次实习的时间增加到6—8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了解鱼类及其它养殖动物的育苗操作和增养殖技术,让学生充分参与鱼类养殖企业的育苗生产、经营管理、科技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高校应积极在鱼类养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等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培养基地,建立固定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拟定正规的合作协议,建立一种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在多家海珍品苗种培育企业建立了本科生校外培养基地和学士后工作站。实践表明,产学研校外培养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还为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制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完善从学生到实用人才的转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向枭,陈建,段彪等.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6-198.
[2]向枭,何利君,沈忠明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