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搞好数学教学

2009-08-01 04:48王田库
甘肃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自主问题意识合作

王田库

〔关键词〕 问题意识;自主;合作;

探究;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6(A)—0029—0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意识呢?

一、自主参与、抓纲固本,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只有学好课本上“双基”知识,又进行适当的课外练习,自主地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形成敏捷的思维,从而质疑问难。例如,对于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如果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那么学生就无从下手去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实基础,做好知识储备,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合作讨论、营造和谐,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合作性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他们对学科知识本身不感兴趣,教师要以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成功案例及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等问题引导,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建立融洽、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讨论、争辩中使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为

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发展的空间。

三、敢于探究、求异质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倡导敢于探究、求异思维,就是要突破消极定势的束缚,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图、多图一解中衍生出同源问题,揭示出数学问题的本质所在,逐步促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变式训练”的实质是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认知和技能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通过探索、求异的思维活动,发展能力。1999年,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在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授予仪式上曾经告诫大学生“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湖北监利一位12岁的小学生聂利,就是因为质疑教科书中所说蜜蜂、蚊子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这一定论,以一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的小论文而问鼎“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基金专项奖”。求异意识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

四、创设情境、拓展应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障

问题情境是指一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他的知识结构之间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作为背景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例如,对教材中每章的引言实例的讲解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全章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个巧妙的问题设置,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效应,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强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多边合作的互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情境,甚至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大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欲望。他们会带着美好的遐想,尝试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设想,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生活,数学地解决问题,只要学生学习时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就会得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大大强化问题意识。

猜你喜欢
自主问题意识合作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