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摘要量词的词源理据,是指决定一个词的量词用法在词源上的理由或根据。对汉语量词词源理据的阐释,将极大提高量词词典编纂的质量,如增强量词释义的可理解性、可记忆性厦系统性、准确性,也能增强量词用法辨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词源理据量词汉语量词词典意义
量词是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词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作为人们学习汉语量词的主要工具,现有量词词典在数量上已是颇为壮观,然而,在编纂理念上,它们大都只注重对量词用法的一般性罗列,而忽视对其词源理据的阐释。当然,个别词典如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1987)和《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2002)也意识到了词源的重要性,并对很多量词词条都进行了词源义的揭示。但这种词源揭示,目前还只是词义的陈列(有的是通过词性来显示词义),并没有揭示该词义之所以能实现量词转化的理据。这样,现有词典对量词词条的释义,一般只能让学习者停留于机械记忆的层次,而不能达到“理解+识记”的高度。今后量词词典的编纂,应注重量词词源理据的阐释。
一、量词词源理据的内涵及阐释方法
对量词词源理据的阐释,一方面是要指出一个词的量词用法直接来源于哪一义项,另一方面是要指出该义项之所以能实现向量词转化的理由或根据。任何一个词量词功能的转化,都需要两方面因素:一是合适的句法位置;二是特定的语义条件。句法位置是显性因素,语义条件是隐性因素。因此,作为量词词典,理应着力于对量词语义促动因素的阐述。
不妨以名量词“副”和动量词“拜”为例。
先看“副”。现有词典对“副”的解释,一般是分项指出其计量对象,有的还指出了这些对象的共性或规律。例如:
副[释义及用法]名量词。计量可以分合、配合的事物。1计量成对或者成套的物件:一副手套/一副眼镜/一副假牙/一副针管/一副碗筷/一副棋/一副担架。2指对联:一副春联/几副楹联。3指人的表情,数词多用“一”:一副面孔/一副嘴脸/一副惊异的神色/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4计量中草药:一副中药/两副草药。
要进一步阐释其词源理据,就得从词义来源及转化理据的角度着手。事实上,量词“副”直接来源于动词“副”。“副”的本义是“剖分,破开”之义。一般说来,被剖分或破开的事物,往往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合而为一”的整体性,二是各部分“相互配合”的特性。动词“副”之所以能实现量词功能的转化,主要是因为很多事物都跟被“剖分或破开的事物”一样,具有“各部分相互配合”而“构成一个整体”的特性。这样,通过对量词词源理据的阐释,人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副”只用于计量“可以分合、配合的事物”,而且对每一具体的“副·名”组配,也都可以进一步推知其内在依据。例如,“手套”与“副”组配,是因为每一副手套都包含了两个相互配套的物件;“中药”与“副”组配,是因为每一副中药都包含了多种配伍的药物(主要是草药);“神色”与“副”组配,是因为每一种神色都须由人体(主要是人脸)各个部件的相互配合才得以显现。
再看“拜”。现有词典对“拜”的阐释,一般是指出其计量对象,有的还指出其词源义。例如:
拜[释义及用法]动量词。计量跪拜的次数。三叩五拜/拜了一拜。[提示]“拜”本为动词,“拜倒”之意。转为同形动量词。如“拜了一拜”中两个“拜”形同而义异。前者为动词“拜倒”义,后者为动量词“次”义。用重复前一个动词的方式来表示动量是汉族人民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
同样,要揭示量词“拜”的词源理据,就得对“拜”为什么可以实现动量词的同形借用加以阐释。我们知道,动量词的本质是充当动作的计量单位,可以作为动作计量标准的动作,其本身大都是一个“界限明确”的对象。事实上,动词“拜”之所以能实现量词功能的转化,与其自身的动作过程有密切关系。因为“拜”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跪着拜还是站着拜),其本身都是一个起、讫点分明的动作。这样,如果这种起、讫分明的动作进行了一次,我们就说“拜了一拜”,进行了两次,就说“拜了两拜”。如果量词词典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对量词“拜”的这种借用理据进行阐释,那么“拜”作为同形动量词的依据也就得到了揭示。
二、词源理据的阐释对汉语量词词典编纂的意义
对汉语量词词源理据的阐释,将极大提高量词词典编纂的质量。
1可以增强量词释义的可理解性和可记忆性
汉语量词的词源理据的阐释,其实就是探寻量词组配的深层依据,它可以让学习者“知其所以然”,还可以大大增强量词释义的可理解性和可记忆性,有助于量词的实际运用。
2可以增强量词释义的系统性
以量词“张”为例。先看现有释义:
张[释义及用法]名量词。1计量可以卷起或能够展开的某些东西:一张纸/两张扑克/一张烙饼/一张卡片。2计量人或动物的脸面:一张红红的小脸/一张可恶的狗脸。3计量某些有平面的物体:一张椅子/两张桌子。4计量某些可以张开或闭拢的东西:一张小嘴/两张金色的弓/几张鱼网。5计量某些农具:一张步犁/两张钉耙。6计量某些乐器:一张古琴/一张古筝。
显然,人们很难看出现有释义各义项间的内在联系。其实,“张”的本义是“把弓张开”。而任何张开后的弓都会在弓背和弓弦间形成一个平面(正是靠这个平面的张力,弦上的子弹或箭才得以发射)。“张”量词用法的出现,就是因为很多事物都跟“弓张开时的情形”一样,总是凸显其平面或以平面为主要功能部件。这样,通过量词“张”词源理据的阐释,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张”的所有计量对象都有一个明显的共性,那就是它们都有“+凸显平面”的特性。当然,具体用法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计量张开后以平面示人的物体:一张小嘴/几张鱼网。(2)计量铺开或舒展后以平面示人的物体:一张纸/两张扑克/一张红红的小脸。(3)计量以平面为重要功能部件的物体,具体包括:a某些家具,如“一张椅子/两张桌子”;b某些农具,如“一张步犁/两张钉耙”;c某些乐器,如“一张古琴/一张古筝”。可见,量词的词源理据,往往揭示了一个词各义项间的共性与联系。
3可以增强量词释义的准确性
以量词“手”为例。现有词典一般是这样阐释的:
手[释义及用法]名量词。1计量与手有关的东西。数词限用“一、两”,可加形容词“满”:两手墨汁/一手脓疮/满手污泥。2计量技能、本领、策略。数词限于“一、两、几”等。常含褒义:一手好针线/一手好字/一手好枪法。3计量掌握资料的顺序,常与序数词结合使用: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上边的释义,表面看似乎没什么错漏,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前两个义项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并非所有“与手有关的东西”以及所有的“技能、本领”都可以用手来计量,例如“一手指甲/一手好口
技/一手好舞”就不能成立。要增强量词释义的准确性,还得从词源理据的方面加以阐释。我们知道,“手”本来表示的是名物,后来才借用为名物单位。名物词“手”之所以能实现量词功能的转化,一方面是因为“手”本身是一个范围相对明确的事物,这样,如果有别的东西黏附并覆盖于手的表面,那我们就可以用“手”来对黏附物进行计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技能或本领的获得,都须经过“手”的不断操练,这样,根据人类认知的转喻规律,我们就可以用“手”这一工具(或手段)来计量经过“手”的不断操练才得以形成的事物。在对量词“手”的词源理据进行如上阐释后,我们就可以把前两项释义订正如下:(1)用于计量黏附并覆盖于整个手部(手掌或手背)的事物:两手墨汁/一手脓疮;(2)用于计量通过“手”的操练而成就的某项技能或技艺:一手好针线/一手好字。显然,有了词源理据作为依据,量词的释义就显得更为准确而有针对性。
4可以增强量词用法辨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以动量词“番”与“通”的辨析为例。这两个词跟动词的组配,有时可以互换,有时却不能互换。对于这两个词的辨析和比较,一般词典都这样加以阐述:
“通”与“番”计量言语行为时,有时可以替换,如“批评一通、表扬一通、训斥一通”可以说成“批评一番、表扬一番、训斥一番”。但“大哭一通、狂笑一通、胡吹一通”等,习惯上不能用“番”替换,不说“大哭一番、狂笑一番、胡吹一番”。另外,在计量动作行为时,“通”一般不可以用“番”替换。例如“发了一通火、砍了一通树、跑了一通”等都不能用“番”替换。同样“思考一番、研究一番、经历几番风雨”中的“番”也不可用“通”替换。
可以看出,上述比较,虽大体揭示“番”与“通”的共时差异,但因没有指出差异的根由所在,也就大大降低了比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事实上,“番”与“通”的共时差异,从本质上决定于其词源理据的差异。据有关研究显示,“番”本系“轮番”、“更代”义。“番”量词用法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很多动作或事件都须经历多次反复、轮番更替才得以完成和实现。另外,“番”的“轮番”、“反复”义,也决定了其组配动作须具有“复杂”、“有序”的特性。这样,像“哭、笑、砍(树)、跑”等机械、简单的动作,就不可与动量词“番”相组配。动量词“通”本系“通达”、“通括”义。“通”量词用法的出现,与很多动作或事件“层次不够分明,整体上给人浑然一体”的“通达”感有密切联系。量词“通”的“通达”义,也决定了其组配动作的“浑指”、“无序”的特性。这样,像“思考、研究”类具有“条理性”、“有序性”的动作,一般都不能与“通”相组配。显然,词源理据的展示,增强了量词用法辨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