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馥芳
摘要质量监控管理素来是现代词典项目管理中的灵魂性工作。在现代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不纯粹是环节管理问题,而是复杂的系统管理问题,它至少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1)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2)质量监控外部抓手;(3)质量监控内部管理;(4)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本文只对前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汉大词典》词典质量监控管理词典质量监控意识外部抓手
质量监控管理素来是现代词典项目管理中的灵魂性工作。本文拟以《英汉大词典》(下简称《英汉大》)的质量控制管理经验为例,主要从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和质量监控外部抓手两个方面来探讨大中型双语词典项目的质量监控管理。
一、培养词典质量监控意识
词典质量监控意识是词典质量内部、外部管理之本。任何词典项目的质量保证都有赖于项目人员自觉的质量监控意识。质量监控一直是《英汉大》编委会常抓不懈的头等大事,即使在进度滞后、出版时间紧迫时也不曾放松。为使质量监控意识深入全体编纂人员之心,编委会首先致力于统一整个编写组的观念,并提倡与读者换位思考,同时培育大家的市场意识,避免“闭门造车”。
1统一观念
《英汉大》编委会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统一全体编纂人员的观念。观念的统一主要涉及:
(1)培养“认同”观,摆正项目任务的位置
大型词典项目的管理中,项目人员和项目任务之间的“认同”关系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所谓“认同”,就是要求项目人员把项目任务视为其“短期事业”,而不是简单地将自己放在被“雇佣”的位置上。对所有项目参与人员而言,“认同”就是齐心协力地把项目工作做完、做好。对项目负责人而言,“认同”是牺牲眼前利益以确保项目利益。陆曾在《英汉大》编委会成立之日率先表示:“在词典编成之前,一不出国,二不另外搞书,三不在外固定兼课,希望复旦‘网开一面,特别不要委派行政职务。”还反复强调对于《英汉大》的编纂要一心一意(single—mindedness)、认同(like—mindedness)、要有词典头脑(dictionary—mindedness)。陆要求全组的观念,特别是编委会所有成员的观念,必须改变。呼吁同人不要把“业余”和“业内”工作之间的界限划得那么明确,要把“雇佣”二字扔在脑后,而把“认同”二字牢记心间。
(2)呼吁调整心态
对于《英汉大》这样一个大的集体项目,参与者很有可能怀着各种心态,但最终应该统一到力保高质量完成《英汉大》上来。陆在第十四次编委会(1988年3月10日召开)上,要求编写组同人调整好心态,共图《英汉大》的高质量完成:
主编也好,每位同人也好,在一个集体项目中工作,无非是四种打算:宽以待己,宽以待人(live and let live);宽以待己,严以律人(live and let die);严以律己,宽以待人(die and let live);严以待己,严以律人(die andlet die)。主要的一点就是:是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时间、聪明才智、责任感作最大程度的发挥,促成这部著作,还是跟着潮流往前游蹬,不必也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反正有主编在前挡着,荣誉主要是他的,打屁股也主要由他承受,主编以外同人因此完全可以live and let die。我本人看法,这是一种很成问题的心态。我知道一部词典编成后读者往往只把词典与主编相联系,如同我们今天讲“郑易里词典”,所以我理应知道“人人为我”而更必须“我为人人”,作好die and let live的思想准备,更希望在座各位同人“先死后活”,“先苦后甜”,先来个“die and let die”,然后达到“live and let lire”的境界。
(3)齐心协力,搞好工作
编写组之内各环节和各系列的工作,辛劳程度不同,难易不同,报酬不同,难免产生各种人际磨擦。因此陆主张:“在原则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空气,力求把事情做得公平合理,让大家都心情舒畅。”还赋诗一首,具勉同人:“正字呈无己,毫芒求精细,如若怀贰志,毋怪同人弃!”呼吁编写组同人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完成《英汉大》的编写工作。
2培育市场意识
市场意识的培育是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对大型词典项目而言,市场意识的培育更是关乎其能否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关键。《英汉大》编纂过程中,市场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敲响市场意识警钟
《英汉大》的编纂也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在1987年12月31日编写组举行的辞旧迎新茶话会上,陆就给大家敲响了市场意识的警钟:“当然,我们也不要书生气十足,不看前后左右,埋头编书,对市场动态不闻不问,结果搞出来的东西鲜为人知,落得一个孤芳自赏的可悲下场。”
(2)倾听同行专家意见
在《英汉大》编纂过程中,曾邀请多位专家,如吕叔湘、王佐良、许国璋、杨周翰、李赋宁、葛传槼、杨岂深、杨小石和陈原等先生,就词典编纂的方方面面发表意见。这种会议有“‘虚的一面,但也并不完全一味吹‘肥皂泡”。藉此,词典组得以避免“闭门造车”。
3培养质量监控意识
《英汉大》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旨在使全组同人达成共识,质量再强调也不过分。高质量如何达到?面对当时大型词典编纂之“华盖云集而质量平平”(如王同亿的《英汉辞海》)的现象,陆以为,“质量是当事人苦干出来的,而不是任何旁人提携鼓吹而得到的,更进一步说,质量是靠我们自己一条一条、一页一页辛勤劳动做出来的”。
质量监控管理一直是编委会的中心工作。为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引起大家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每次编委会、全组大会或短会、座谈会、工作会议、业务交流会和全组“闪击”会议都必对质量问题“大声疾呼一番”。比如,1987年2月16日的编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精神主要是抓质量问题:
这部词典自1976年始到现在已进入第11个年头了……陆谷孙同志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质量问题。上月陆抽查了91个词条,发现了“硬伤”9处,这个比例是较大的。现在希望审二稿的同志看稿时要有一种最后成品意识,亦即“我看过之后就公诸于众了”,一定要把好关,不能再把问题大量地推到三稿,这样将会影响发稿计划……对于质量问题,以后还要定期开会强调,不能忽视。在赶编纂进度时,质量也照抓不懈。
由于1989年出上卷的进度计划要求每人的“倒计时”意识更强,而在这中间质量和进度的矛盾势必更为突出。质量问题我们谈过多次,现在看来信息量大是我们比之其他词典的一个优势所在,但是除信息量外还有另一个指标,那就是准确性,以这后一个指标衡量,我们还大有欠缺,再强调也不过分。
质量控制管理的关键是确立“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陆屡说:“不仅要意识到眼前有个‘嗷嗷待哺的读者,还要意识到背后
有个‘虎视眈眈的评家,即professional fault—finder(专业挑刺者)。”反复强调质量之后,质量监控意识逐渐深入全组人心。
此外,编委会素来强调《英汉大》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英汉大词典》是部严肃的有一定学术性的著作,强调学术责任、学术品德和学术勇气,不能敷衍了事,粗制滥造,要强调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和评家的挑剔,自然形成权威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这是从正面的高度防错纠错。单有高屋建瓴的姿态不足以防错纠错。
二、词典质量监控管理外部抓手
在培养“质量第一”观念的同时,《英汉大》编委会还实行“外抓内管”的质量监控战略。除在项目实施阶段组织了一系列围绕质量监控展开的内部活动之外,还施展外部抓手,充分利用同行资源以达到质量监控目的。其中,质量评议会的召开和专家咨询网的建立是最为重要的外部抓手。
1质量评议会
1987年8月31日,陆提出召开《英汉大》质量评估会的想法:
在明年适当时候,花一笔钱,请10位左右国内英语界的“大菩萨”,在上海开4天左右的《英汉大词典》质量评估会。以基本成型可供通读的J字母校样(或加上其他字母的若干有代表性词条)作样张,请评审。目的一是通过这次会议为大词典作些宣传,所以这方面的文章定要做足;二是汲取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改进以后的工作。
后经编委会议定,把质量评估会定名为质量评议会。为开好这次质量评议会,编写组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要求参评材料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并附一定比例的有争议条目。
陈原、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等几位先生原承诺赴会,后因故均未成行。但陆利用陈原先生来沪开会之机,与其长谈两小时,“陈对我们的样稿粗粗一看之后已有‘丰满的感觉,拟回京之后关起门来细读”。由于几位先生不能到会,许国璋先生致信陆,提议“不妨由北京方面四人(指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杨周翰)提出(对样稿的)书面意见,邮寄上海”。
1988年5月10日,《英汉大》质量评议会在沪召开。应邀参加评议的有上海外文学会会长裘劭恒,复旦大学葛传槼、杨岂深等国内知名学者11人,另有北美辞书协会的Thomas Creamer。《辞书研究》、《外国语》等学术刊物及京沪传媒界一些人士也应邀到会。评议会后,“反思评议对项目的贡献主要有三点:(1)学术上是经得起挑剔的,这一点在主客观上达成了一致;(2)编写的基调定下了,并至少在上海学术界内站稳了脚跟;(3)公关形象改善,争取了不少朋友”。所有的批评和建议(否定方面的)由乔艾宓、李然芬根据录音整理出“意见简编”和“意见详编”两种,人手一份。
质量评议会亦引起了媒体注意:
质量评议会当日播出50秒电视新闻,次日(11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和《文汇报》分别发报道及短讯;12日《解放日报》发短讯;14日《解放日报》“读书”版发查志华题名《陆谷孙与(英汉大词典)》之文,还是笔墨过浓。另外,下周一(23日)可能还有无线电广播。
2专家咨询网
《英汉大》编委会曾对要不要设顾问存有异议,后“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不设顾问,但争取一些专家学者实际上起到顾问的作用。赵斌建议,有争持不下的学术难题,不妨开会邀请专家共议,可理解为‘一次性顾问”。《英汉大》编纂期间,编写组建立了百科条目咨询网,聘请京沪等地专家学者20余人。此外,宗教、音乐、舞蹈、法学、语言学等学科也都聘请了一些知名人士和高校专家教授帮助审稿。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等也专门成立小组帮助工作。比如,1987年4月3日,编写组将新词中无法查得的物理学术语求教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叶令教授等,后“复旦物理系叶令教授送回咨询卡,凿凿有据”。另外,复旦大学生物系周德庆先生在生物学术语synapomorphy的定名上给予了帮助:
synapomorphy译名,译为“共源性状”或“共源形质”,不译为“同源性状”,以免误解为homologous character,我(指周德庆)复又请教刘祖洞教授,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查了很多参考书,经反复推敲后,给了我这个答复。
基于周先生的意见,synapomorphy一词终被译作“共源性状”。
编写组还曾就maximum card一词的翻译去信《上海集邮》求援,《上海集邮》把信转给了上海市集邮协会,唐无忌先生复信编写组,给该词目下定义如下:
maximum card极限明信片(集邮)也称“相似明信片”。将与图画明信片(picture postcard)画面题材相符的邮票贴在该明信片的画面一面,盖上与上述两者密切相关的地名的邮戳,并尽最大可能使邮票、图画明信片、邮戳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注:词典正式出版时的释义与该释义有所区别)
唐先生说,该释义是根据国际集邮联(FIP)关于maximum card的定义而写的,并说明picture postcard应译作“图画明信片”,不能译作“照片”,也不只限于dtawing(绘画),而是指各种图。随信还赠送比较规范的maximum card一张供编写组参考。此外,Gayle Feldman帮助审改了“英美用词对照”附录。
值得一提的是,编写组还曾编排样稿4种,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争取学术界和社会对词典编纂工作的支持:
1979年以来,编写组还曾先后编排样稿凡4种,向国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清教,得到了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主编R.W.Burchfield和美国词典编纂家Jess Stein,Lawrence Urdang,Stuart Flexner,David Guralnik等人的佳评。
三、结语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词典质量控制不纯粹是环节管理问题,而是复杂的系统管理问题,它至少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1)词典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2)词典质量监控外部抓手;(3)词典质量监控内部管理;(4)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其中,词典质量监控意识是词典质量监控管理外部抓手和内部管理的思想基础;内部管理是核心,外部抓手是内部管理之辅助;而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则是词典质量监控管理中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词典质量监控只有内部、外部齐抓共管才可能取得成效。限于篇幅,本文仅以《英汉大》的编纂实践为例,重点探讨词典项目执行过程中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和外部抓手问题,对另外两个问题的讨论请参看《词典项目质量监控的内部管理》(《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