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辉
摘要课堂教学管理是我们必须每天面对,却问题多多的课题。如何才能加强管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呢?其实,教学管理重在“理”,只要理顺了师生关系,理顺了学生的情感世界,理顺了学习上的障碍,才真正能管起来。
关键词管理制度化理顺自治
一度觉得烦恼。上数学课真的好辛苦!因为学校有规定;上课时要作不定期检查,有学生睡觉情况的,扣教师奖金。钱还是小事,问题是校长来巡查,如果教室里东倒西弯着一片,就算只有几个,面子上也过不去。于是只能将严厉写在脸上,给学生看。特别是几个基础差的学生,被我给盯得死死的,我的注意力差不多老是围着他们转!但实际情况是,只要我离开他两米远,对他而言就象是天高皇帝远,脑袋又哐一下倒下来。这样重复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
其他老师也有同感。我已经很用心地加以管了,学生如此,有什么办法!火气就越来越大,碰到被巡查领导看到不好情况时,就更加喜怒于色了。但管理效果反而更差。直到后来,我平心静气地思考症结所在。课后找学生单独谈心,才算把事情搞定。也明白自己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只“管”不“理”,没有理清,没有疏导,管理只有形式。另外,很多问题学生都是因为有学习障碍。因此,最优化的管理重在“理”,还要围绕教学展开。这件事情过后我就管理中的“理”进行了反思;
一、要理顺学生的情感,给予学习上的激励
1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态度
要知己知彼,要理性去思维。其实我们管理失败往往是由于自己过于情绪用事,训斥、说服、教导是我们的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需要被了解、接纳的心理。就象我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虽然让他知道是自己错了,但他还是有抵触情绪,只是不好当面发作。也许在他感觉中,我只是在尽教师的职责罢了,此事与他无关。可能我是一个好教师,因为有些老师甚至都不管他,但并没有表现出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于是他只是碍于面子暂时顺应一下。
事实确实也是如此,我其实也没有想要过多了解他。在我心里,有时候也已经武断地认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不上进学生,我提醒你一下,只是在尽我的责任罢了,否则,我还真不想管你呢!我只是必须管你,但我不想“理”你!剖析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后,我才明白作为一个教学管理者需要的胸怀,管理不只是管,更要理,不只是需要权威,还要有想真正为学生服务的想法,一切以学生为重,这才是管理的意义所在。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关心学生存在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心理包袱。是学习难度太大还是情绪不好啊。也许我们几句简单的问询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但至少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温暖了他的心,给了他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其实,这可能比解决他当时的具体问题还更有意义。
2要给予目标,使学生养成自治
要真正为学生好,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加大情感投入,这不是只有班主任才需要做的事。这些工作需要任课教师同样有一颗热情的心。另外,还要注意技巧。斯宾塞在《教育学》中说:“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也就是说,光是谈心还不够,一定要在谈心中由浅入深地提出要求,要给予目标,让他在今后的学习中,不需要老师亦步亦趋地跟着。而是在这些计划中,使他今后成为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这也是“理”的一种策略,就是帮学生理清方向,帮他们清理在学习上的可能障碍。
二、要未雨绸缪,备好学生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就事论事”,而看不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最会说的一句话也许是:“我不管你什么借口,反正你这么做就是错的。”学生当然哑口无言,他是理亏。但我们教师就对此没有一点责任吗?
我们习惯了在教学管理上当消防员的角色。哪里有火扑哪里,哪里有漏洞补哪里。累得不亦乐乎,真是呕心沥血。但效果如何呢?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发现些许苗头,也许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事态的严重,可以减少事后的管理频率。
1重视候课和课后
所谓“理”也应该在事前进行最好。我们经常讲到“侯课”的重要,其实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比如我们知道几个最容易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的学生,可以在课前有意无意地和他聊天,顺便一说“上课可不能再怎样怎样”之类的话。我想,就算那个学生再顽皮,可能也会暂时忍下来。因为你和他的谈话没有在事情发生后的尴尬氛围中,而是基于一种朋友式的劝戒。他多多少少还是理解你的良苦用心。就算他实在忍不住,又犯。那时你只要看他一眼,不需责备,我想他也会很不好意思。效果也要比在没有预先打招呼后的直接批评要好。
下课后也是如此,不要比学生还着急要走。不妨多留那么一会,多看看学生还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就本节课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询问原因,诸如某个学生其他学科课堂上的表现,近期有什么状况等等。也为下次处理问题作好调研工作。
2重视备课,要备学生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要说。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只象演员,更会象一个主持人。除了在节目前尽量多作好准备,还要随时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学中也是如此,一定要备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才会心中有数,课堂管理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事前作好“理”的工作,才可能在管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要围绕教学进行,“理”在制度
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细节做起。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手段,教学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教学效果更有效。比如上课纪律的管理,学习氛围的调动,最后都要归结于一点:为教学服务。
因此,管理要围绕教学进行,要以理服人。在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怕细
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在细节上要认真,脚踏实地,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当做大事来做,把小事做细做透,真正做到教学精细化。重点还是一个“理”。
比如我们要熟悉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再结合他们在该节课上的表现。据此可以推断他们实际的掌握情况。对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及时发现他们在突然听懂时候的欣喜表情,不失时机让他们展示一下,也体会一下成功的心情。
还有,我们教师往往忽视了作业讲解的重要性。一上课就是什么情境导入,兴趣导入等手法。殊不知一节课最重要的就是和上节课的衔接,解决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内容的学习作好准备。这些朴实的细节才是真正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效果服务。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理顺知识上的衔接,在必要的铺垫后顺利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也为我们新课课堂上的管理埋下轻松的伏笔。
2要完善管理制度
我们对待犯错的学生可以宽容一些。但教学管理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如我们正在搞的“三清”非常之好,一定要落实。所谓“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每节课留十分钟的测试反馈,课上内容当堂理清;每周五统一时间进行周周清测试,本周知识本周理清,不拖到下周;月月清则相当于常见的月考。“三清”制度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具体目标来加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制度化,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三清”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些制度的落实也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有指引的方向,他们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这些措施实际上也是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理,把这些理顺了,也不需要教师再去强制地管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鼓励,真正辅助学生理清学习中的障碍。其实这也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
总之,最优化的教学管理重在“理”,要理顺学生的感情世界,理顺师生关系,理顺学生的学习目标,最终使学生养成自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视具体学生情况而定,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情感投入,真正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