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设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09-07-30 09:50赵福章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创设情境

赵福章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某先生在购物时,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这位先生出出主意,他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人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与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要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否则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在进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在等腰△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A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学生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为自己精神的需要,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应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操作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后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创设情境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