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2009-07-30 09:09任生勤
甘肃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性科学探究

任生勤

关键词利用;领会;设计;强化;补充;培养;拓宽;完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B)—0060—01

一、利用经典实验,让学生领会探究方法

科学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方法,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理解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方法的素材。而揣摩科学前辈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学习科学方法、领悟探究本质的过程。教师如果可以体会到这些,就能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史知识置之不理或平铺直叙、死记硬背的做法,若能再辅以多媒体或环环相扣的设疑引导“重演”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沿科学的逻辑思维路线,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推测、探究问题,将使其最终获得符合逻辑性的结论。

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都是经典的探究实验。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板画板演的方法,将每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和实验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都是先根据观察提出问题,再设计科学巧妙的实验去完成探究过程的,而他们之所以会取得成功,也主要是取决于他们科学巧妙的探究方法。

二、巧妙设计问题,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若能设计出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矿质营养”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王从花市上买了一盆万年青,几个星期后,他发现老叶绿油油的,而新长出的叶子却开始发黄。小王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一问题吗?又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时可这样设疑导入:在太空飞行的宇宙飞船的实验舱内放置一株与实验台平行方向生长的玉米幼苗,培养若干天后,返回地面打开实验舱,你能预测该植株根和茎的生长方向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但对于探究问题的回答,则应由学生自己解决。即在完成主干知识的讲解后,就探究性问题展开讨论,由学生提供答案,大家讨论筛选最为合理的解释。这样,就会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他们要探究的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三、补充微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课程安排的学生实验内容偏少,尤其是能够引导高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课题更少。因此,教师若能在学生完成常规实验,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之后,让其利用实验课中的空余时间充一一些微型探究实验的内容,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例如,我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又另外补充了两种实验材料:红色的月季花瓣和枯黄的菠菜叶片。然后让学生按照已掌握的实验方法进行自主探究:“花瓣细胞中有无叶绿体的4种色素?花瓣本身能不能通过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在叶绿体的4种色素中,哪些色素比较稳定,哪些不太稳定容易分解?”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验探究,最后将实验结果共享讨论,效果很好。再如在进行了“植物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之后,我又对学生提出了几个探究性的小问题:“如将0.3g/ml的蔗糖溶液改为0.5g/ml的蔗糖溶液,效果如何?若将0.3g/ml的蔗糖溶液改为0.1g/ml的KN03溶液效果又将如何?”然后将这些小问题分别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分析原因,总结评价。

四、拓宽实验范围,完善学生的探究过程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有些探究性实验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如“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探究”、“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实验设计”、“甲状腺激素对小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实验,教师均可引导和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再安排其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具体的探究。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细胞呼吸”以后,可启发他们如何把刚收获的小麦或水稻的种子完好地储存起来;在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后,可让其根据父母的血型来推断自己的血型并验征是否正确……也可让学生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收集相关信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拓宽探究实验的范围,从而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生物,时时有生物”的真实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探究性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科学拔牙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