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伟
“五四”及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不仅对新文化是一种启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水岭,而且对现代化也是一种启蒙,给当代中国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所以,我觉得纪念“五四”很有意义。
“五四”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精神高度和文化高度。这个高度可能到今天为止都是我们所仰慕的。那个时候涌现出一批大师。这批大师同现在的还不一样,他们往往是中西文化贯通,文史哲贯通,科学与人文贯通,还有就是理论和实践贯通的大家。我们今天仍然能强烈地感觉到,那个时候那些大师级的人物所写的书,现在还在大量地重印,还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可以说,在那个时候奠定了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精神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他们所奠定的文化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到今天为止不管怎么说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也是难以逾越的。
我认为,那个时候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其实是一种精神的理解,一种文化的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比如,他们对科学的推崇,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将科学仅仅看作是一种实证主义的东西,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一种结论性的东西,而把科学作为一种精神和一种文化来推崇,这种精神和文化在西方文化里是一种很深邃和很崇高的东西,是西方文明中最精粹的东西。
那时所推崇的民主也不单纯是操作层面的民主,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和一种文化。它有点像我们今天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的东西。我们今天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概念,也是一个很有高度和内涵的东西。因此,当时对科学和民主及其精神的领悟和把握是非常到位的。二者高度统一,没有矛盾。他们在人类思想文化境界上是一种非常一致的东西。“五四”的这种精神状态,对后来的中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比如,西南联大就有这种精神和文化的高度,从而人才辈出。
还有,上世纪80年代,也有“五四”精神的影子。其实,80年代和“五四”的启蒙精神是很接近的。正是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和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着现代化迈进。当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征程中,市场经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功不可没,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纪念“五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追寻精神和文化的高度。我们今天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对精神和文化的漠视。今天虽然也讲科学,但是,我感觉今天的“科学”两个字跟那个时候讲的科学不太一样。今天,科学似乎被赋予太多的实证色彩和功利色彩,被赋予太多的形而下意义,人们往往将科学同项目和资金联系在一起,以致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在不断强调和追逐项目和资金,甚至将项目和资金看成第一位的东西,从而使科学变成一个非常形而下的东西。而一旦将项目和资金看成是最重要的东西,成为评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这时科学实质上被矮化了,变得缺乏文化和精神高度了。
当我们反思今天的时候,我觉得“五四”精神里面有很多值得吸取的东西,即从精神和文化的高度理解科学与民主。其实,科学和民主都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有一个层面是形而上的,它要往上看,看到人类精神的顶端,进入最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它要改变人们的宇宙观。现在这个层面被淡化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科学往往只是形而下的,是往下看的,是实证的和功利的。当然往下看不是不重要,要解决温饱问题,解决生产力问题等等,这同样非常重要。但是,应当看到,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层面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他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的精神和价值。
一旦科学缺少了精神和文化的高度,只剩下形而下一个层面,那么,问题就产生了,甚至到最后科学和民主二者能否统一都成了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科学缺少了精神和文化的高度,那么,科学未必一定能够做到民主。今天的科学制度里面就有不民主的地方,权威制也许比其他别的地方还严重,只要有一个头衔或者官位,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于是,本来最讲科学的地方结果变得不那么科学了。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关键是,科学中本应当有的精神和文化的高度逐渐被淡忘了。追忆“五四”精神,显然有助于我们重建这个精神和文化的高度,从而推动科学更加健康的发展,使其在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
另外,今天的教育制度和培养人的制度方面也有很大的偏颇性,所有专业都被细化,文理科都分得非常细,这么一种教育方式所培养的人还能同“五四”时期那种中西文化贯通,文史哲贯通,科学与人文贯通,还有理论和实践贯通的大家相比吗?这种培养方式是很难培养出大师的,因为你让他站在精神和文化的高峰已经变得不大可能了。这种教育制度同我们今天对科学的狭隘理解有没有关系?显然密切相关。所以,追忆“五四”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去追寻那个精神和文化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