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
[摘要]新课程,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形式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生活;学生;兴趣
一、深刻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一点活动的空间、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我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我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统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自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便学生明白怎样判定所画的旋转图是否正确。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热情。又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的问题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我还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了知识。
(二)课堂与生活相联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形式下的数学教材明显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贴近生活,以探索的形式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规律,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我在教有关角的概念即角的两种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如房子、钟。并列举有关角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形象,为进一步认识角打基础。
通过欣赏图片和列举有关角的生活实例。一方面进一步认识角,另一方面体验和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特别是通过对时钟的时、分、秒针的运动和圆规绕着中心或顶点旋转轨迹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对平角、周角的概念认识进一步加深。
然后,我让学生联想小学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并体会几何图形就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道理。结合所画的图形,思考回答为什么这样的图形可以叫角。角是怎样描述的。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共同探究出角的两种描述: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2)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特别采用几何画板生动地演示角的终边绕着顶点旋转。从运动观点观察角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平角、周角的本质特征。
这样。从生活实例到角的概念的揭示,不仅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训练和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客观性、严密性和深刻性。
(三)重过程。轻结果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只会导致“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此,教师要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以及实践经验的联系。要变“书中学”为“既从书中学,更从做中学”。
传统的教学中,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四)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探索过n边形的4"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2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成功的机会”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五)课堂“谈”收获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_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堂中,应用评价性的语言,尊重学生的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诚心引导,热心鼓励,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收获实质就是每节课的小结,过去是由老师照着教案直说,全权包办,收效甚微;现在是教师在每节课临下课前的几分钟提两个问题: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进行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技巧和感想,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小结。有时,学生还能联系该节课的学习情景即兴的对自己、对同学进行情感教育。如进行“有理数的减法”小结时,有的说,有理数减法与小学里的减法是不同的;有的说,有理数减法一定要变为加法来做;有的说,现在的应用题与小学的是一样的,只不过列方
程复杂了一点;有的说,我在做练习时由于粗心大意,出现了错误。以后不论干什么事,都要仔细、认真……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这部分内容,将影响学生一生对数学的看法。书中有一道“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的题,我给学生分组发了正方体,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做实验。学生兴趣很浓。我叫学生利用土豆、红薯等材料做切出图形的实验,学生拿着胜利的成果兴奋地向我展示,我对全部成功的学生奖励一本作业本。让勇于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扎根心底。对于“馓一做”、“试一试”一定要让学生完成。我在讲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后,给每名学生发了两张放大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去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提供了学具。
(二)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一个数学老师做过一个调查,让学生写一写他们心目中的数学和数学问题。孩子们幽默地给出了他这样的回答:“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辛酸的“幽默”过后,我们是否应刻思考没有源和流的数学是本来意义上的数学吗。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2元的*张。换1元的y张,到方程:2x+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视力情况”,有的调查“班级同学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名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索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甜蜜、情感的品味。我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每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即I为优,2为中,1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拨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也有利于各组展开公平竞争。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对说理的表述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几道题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备小组积极响应,每名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几节课下来,学生的说理表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讨论、台作、交流的课堂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也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