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课本

2009-07-30 07:37伍淑红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本上学段课本

伍淑红

课本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课本不等于教材,这是不争的事实。《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素材提供的三个学段分别作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学段,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索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第二学段,“提供的索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三学段,“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应当反映一定的数学社会价值。”应该看出,三个学段对数学教学素材的提供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数学教学素材必须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素材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需要数学;数学教学素材的提供必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区域性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学生间个性差异的存在,课本上提供的素材就不可能让所有使用这种课本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是在身边发生的;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课本上每一部分编写的内容都是他们还没有掌握的,需要掌握的。这样。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使用数学课本时。要从实际出发,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课本。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素材,精心选择身边素材,来补充课本,替换课本内容。使数学教学接近于学生生活。使数学教学异彩纷呈,让数学学习充满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让学生学有体会,学有发展。

一、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挑选素材。替换课本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情态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亲身经历或常见的周边素材,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动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将生活实例带进课堂,可避免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尽可能地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融合。尽可能地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根据数学的实际需要,调整课本内容的编排结构

由于考虑到课本的普遍适用性,所以课本内容在编排时总是循序渐进,一层一层地深入。实际上,有些内容这样编排,对数学程度比较好的学生来讲是不适应的;有些内容的编排甚至会影响教学活动及时开展。如我安排这样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先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再试着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结果在活动中就遇到一个矛盾。教室的长正好是10米,而宽是65分米。如果把宽65分米化成6.5米计算,小数还没有学。如果把10米化成100分米来求,最后面积单位是“平方分米”,与题目要求不一致。(一般室内地面面积都是用“平方米”作单位)如果把“平方分米”化成“平方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没有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发生冲突。这个冲突必然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激起学生了解新知识的欲望。趁着这个欲望之火正在熊熊燃烧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讨论探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而把“面积和周长的对比”一节移到后面去了。这样能使实践活动即时开展,又能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

三、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选择性地教学课本内容

数学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人选择内容,因内容确定重点。因重点设计教法。数学课本上有些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呈螺旋式上升,渗透性深入的。有些内容,对于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讲。一两次接触就能比较透彻地理解,熟练地掌握;而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大可不必再组织学生花时间精力去进行探索了。有些内容曾经均有不同程度地接触,所以再次出现的时候,可以以复习检测的方式进行;有些内容尽管是第一次出现,但难度较小,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的,就应该作出取舍。

四、从发展的应用角度出发。适当补充课本内容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一是为了自身获得发展;二是为了实践运用,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所以数学教学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要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紧相连。这样,就要不断充实教学材料,要适当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而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来弥补课本的不足。如在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我补充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目前市场上有三种地板砖,一种是边长45厘米的方砖。价格6元/块;一种是边长30厘米的方砖,价格是3元/块;第三种是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条形砖,价格是4元/块。测算一下,教室里如果要铺地砖,第一种分别要买多少块?用哪一种最节省?安排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进行实践运用,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同时更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条件和内容性质改变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此来增强直观性、趣味性,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动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使用数学课本时,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使用课本。不要错误地认为课本是权威、经典不可改动,而照搬照抄;不要错误地认为学生啃烂了课本就达到了目标,而死死紧扣,一步不离。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勤于思考、若于观察、敢于否定、精于选择、巧于设计。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从生活中选取有用素材为教学所用,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没有哪一种课本能够适合每个地方每名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没有哪个编者能够编出这样的课本。一个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的人是不会大有发展的。一个死死抱着课本而不敢越霄池半步的教师也不会有大的教学成果。

猜你喜欢
课本上学段课本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借课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一道题的求解策略及变式探究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