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在人亡何处寻 亲情深深总依依

2009-07-28 05:55江大林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老婆婆

江大林

【编辑导语】

当尘嚣遮住我们的双眸,当烦躁扰乱我们的心扉,身在闹市中的人们,可曾静静默想自己的心路历程?蓦然回首,可曾珍重至真至善的亲情?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座小小的书轩,体悟那浓浓的人间真情。

你该知道的

归有光,江苏昆山人,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他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直到60岁时,终成进士。嘉靖二十一年,他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归有光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望族与上司,调任顺德通判。后来他移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他还考察三江古迹,并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守御,作《御倭议》。

在文学上,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震川文集》、《震川尺牍》等。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风,取得了较高成就,使当时的文风大有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的散文继承了欧阳修、曾巩的文风,并且擅于把家庭琐事引到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的范围。归有光的散文很多都是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其文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项脊轩,是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古时指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因为他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具有纪念意义。而《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怀念亲人的感情。

古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编贴士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美景。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到半截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很多悲伤的事情。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这不是太像个女孩子了吗?”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的,这孩子取得成就,恐怕可以期待吧!”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能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长声号哭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做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着,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名师解读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世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三世变迁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深情,同时也反映了大家族的沧桑变化。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有美景,以表达自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优美可爱作出铺垫,充满了诗情画意,犹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动态的——微风吹来,花影摇动。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再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那真挚感人的情景,谆谆的嘱咐,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人忍不住要大哭一场。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厚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作者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受火灾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反映家族的末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但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视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老婆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The Old Woman Who Lived in a Vinegar Bottle 醋瓶里的老婆婆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最棒的玉米
《项脊轩志》的记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