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疏”“促”

2009-07-27 07:31赵国军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导处课堂教师

赵国军

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质就是改变和转变的问题。2006年,中央教科所“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把教师讲授时间由长变短。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并逐步由10分钟“精讲”变为“多元化的策略性指导”,由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两年来,我们立足实际,收集教师课改状态信息,分析转变难的缘由,对症采取策略,终于陪伴教师走出旧观念,走进新课改,实现彻底转型。具体做法可以归结为三点:堵、疏、促。

第一步:堵

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禁锢之深,一下子让他们接受新事物,犹如在一块长满杂草的土地上播撒种子一般。对此我们采取“斩草除根”法,用“两头堵”的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一是堵住讲授时间;一是堵住教学质量下滑。“堵住讲授时间”,就是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原则上控制在10分钟以内,给学生充分学习、理解、消化、掌握、应用知识的时间;“堵住教学质量下滑”,指尽管教师的讲授时间变短了,教学质量不但不下滑,反而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校通过“三过关”:每一节课过关、每一单元过关、每一学年过关,进行检测调控。具体做法是:

(一)堵住讲授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1随机听课。听课班级和听课时间都不确定,随时去听,有时等教师上课5-15分钟后,听课人员再进班。这样,教师如果开始上课没有按着有效教学模式上,见听课者进班再现改教学法是不可能的了,这样很好地堵住了教师做“装饰课”和“表演课”的可能。同时,要求老师每两周制定一个具体详细的上课计划,交到听课人员的手里,听课人员按着教师的周计划,随机听课。这样又避免了课改之初的现象:教师精心备好一堂课,等着领导,领导去听,就上;领导不去听,就上别的,照讲不误。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在猝不及防时以学生自由复习或考试为由,将听课人员拒之门外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2走班听课。考虑到全校35个班。即使全天听课,一天也只能听6个班,这样,又给改革中犹豫的、低能的教师造成可乘之机。于是,我们又采取了室外听、走班听的办法,一节课,走几个班级,两天基本能将35个班听过一遍。

不管随机听课还是走班听课,教师的讲授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10分钟,超时的,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加以阻止。我们就是要让“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的五种新课型(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综合解决课、问题拓展课、展示解决课),成为五中的常态课。

3改变座位。变便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插秧式座位为方便小组学习的圆桌式座位。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教师的讲,把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中。

4嵌入表册。课堂上嵌入有效教学行动表册,在实验之初确实起到了规范师生行为和学习习惯养成的作用。如预习笔记、问题评价表、问题导读单和问题训练单。对这些表册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督检查,把握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问卷调查。课题实验之初,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一旦获悉哪位老师不执行或不坚持执行新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与之进行谈话或者跟踪,绝不姑息迁就。

这些策略的实施,使教师自觉改变了教学方法。不再研究如何蒙蔽听课领导,而是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与学的效率,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会学习,能够学会。研究型教师和新的课型得到了初步建构。

(二)堵住教学质量下滑,实施“三过关”。

实施每一节课过关、每一单元过关、每一学年过关的“三过关”策略,将教师引到研究课堂教学效率上来,使教学质量不但不会因教师的不讲而下滑,反而会因为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得到提高。

1课堂评估,实现每一节课过关。

只有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有效学习,课堂学习效率才会高。我们研究制定了《乌丹五中有效课堂教学评估票》,在随机听课和走班听课中,依据评估票对课堂进行评定。课堂上尤其关注的是:

(1)关注课堂新理念的落实。

课堂要遵循“先学后导——自主合作一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控制讲授时间,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鼓舞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关注教师的引导。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每个学生一节课都能够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走进文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走进学生,会倾听,会关注,会收集信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及时准确的给予规范、科学有效的指导;教师要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课堂评价要多元化,语言要具有鼓励性、导向性。

(3)关注学生的学情。

看教师是否已经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善于进行学法指导。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必须批注;语文、英语朗读不少于15遍,其他学科不少于5遍;“读、画、写、记、练、思”读书方法的运用;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协作;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否得到关注,“一帮一”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恰当,等等。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4)关注课堂学习效率。

听课人员要在下课前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出题测试学生,得分率低于60%的课视为不合格课,教导处要对其进行跟踪听课指导,直至指导合格为止。成绩计入《专任教师年度综合考核评估》的过程性评价中。

课堂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有效课堂的构建,使课堂品质更加量化、更加透明,教师精心研究教法,研究学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每一节课过关。

2单元检测,实现每一单元过关。

知识在于巩固、积累和运用,为了帮助师生养成对课堂学习成果的及时巩固,加强知识的前后衔接,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推出了“知识公示栏”总结法和“3、7、15”复习法。采用单元检测方式,对其复习效果进行评估,以此保障每节课有效,每个单元有效,进而达到整个课程都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期乃至每个学年的学习都有效。

教导处抽出一名主任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教师每学完一单元后,要申请考试,然后由教导处统一组织出题、监考。教导处抽25%的试卷批阅参评,其他试卷由任课教师自己批阅,抽测试卷批完后交还任课教师做卷面分析。若抽测得分率低于60%,该学科任课教师要认真做出原因分析,及时补偿回授。教导处再进行补测,直到过关为止。

3年末统考,实现每一学年过关。

期末,我们采取密闭出卷,严肃考纪,密封批卷的形式进行期末检测。其后要求教师按照知识点,结合得分率进行认真详细地分析,重点查找出错原因,制定“一对一”提高措施,以备下学期对学生进

行跟踪指导。

以上过程评价的得分一并按着百分比计入《专任教师年度综合考核评估》中。

第二步:疏

“堵”的策略实施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教师的课堂行为,但我们知道。这种强迫的做法所产生的效果远没有自愿自觉的行动所产生的绩效持久。毕竟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行为活动里起着决定作用。为了让教师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理念,并能主动的将新理念融入教学中去,还需要对教师做进一步疏导。对此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学习,疏通思想,内化行动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的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准备。”我们老师的课改如此艰难,其一,教学理论知识匮乏,对新课改的认识程度不深;其二,文化知识储备欠缺。做起研究来犹如在黑夜里行走。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边实践,以考促学、以学促变的提高策略。

1提高理论水平、夯实文化知识。

有效教学课题实验开展后,根据教师自身素质和课题实验需要,制定了三年的《教师素质教育理论、文化专业知识培训、考核实施方案》,理论知识考试定为一学年两次,学习的内容是韩立福博士著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分两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学习阶段;第二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教师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要求教师写案例要写出设计每一环节的理论依据;说课、评课要有理论为依托;教后反思、教育叙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利用平时和假期时间学习,每个学期初,教师提前一天到校参加考试。

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考试采取跨年级段循序渐进的方式。初中段的文化知识考分两次,第一次考教材上的知识,第二次考试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加深的内容。接着每学期要学习所任学科的从高一到高三年级教材的内容。

“以考促学”、“以学促变”的提高策略,真正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文化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原来教师不会写反思,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叙事,论文更是东拼西凑,抄袭他人,现在教师写起反思来有理有据,撰写论文也不再感到头痛,而是有了含金量的思索。进家抱起电视的少了;周末逛街的少了;打麻将娱乐的少了;时刻把理论书籍和教材拿在手里的多了。不少教师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专家到校引领,教师走进课改。

一是邀请韩立福博士来校指导、讲座,每学期至少两次,到现在韩博士已经十次来校,总计18天。韩博士每次来校,顾不上一路的颠簸疲劳,有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就直接走进课堂,感受课堂变化,对师生进行课堂指导,课后和教师交流,作专题讲座,指导教师构建备课文件夹和设计有效的教学案例,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指导教师书写教后反思、教育叙事、教学论文,对有效备课、上课给出了针对性的、具体的实施策略。韩博士还经常通过网络及时为教师答疑解惑。为了构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保障课题实验可持续发展,笔者与韩博士、教师签定了三方学习契约,以诚信的方式约束与规范教师的学习行为。另外,韩博士每次来校指导期间,都要以不同方式对教师及教研人员,进行理论测试,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了教师的学习干劲。记得韩博士第一次来时,教师评课什么也说不出来,一脸茫然。第三次来校,韩博士欣喜地看到了教师的变化,记得当时韩博士高兴地说:“这次来校。看到了教师的变化,真高兴,现在,不但思路清晰,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得有理有据、有深度,语言已经专业化;再看课堂,完全是师生尽展生命活力的课堂。咱们学校已经形成了学校班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学习氛围。”他说,这么快的变化是他没有想到的,也是其他课改实验地区难以企及的。

在韩博士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教师从新课程理念的构建、行动策略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操作的细化等等,实现了从陌生到熟知,从熟知到运用的提升过程,最后彻底转型。

二是申请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会员,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培训,自2007年至今,已有90余人次接受了培训;三是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写汇报材料、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3追求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除了教师自学外,学校每天都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每天下午40分钟间操课由教导处、电教室组织教师学习优秀课例和远程教育课堂实录,或进行网络教育理论知识培训,这样,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变得灵活了,开放了,教学经验日益丰富起来,课堂上精彩的点拨、智慧的引导越来越多。

4购置笔记本电脑,提供教学便利。

为了丰富备课资源,开阔视野。在2008年春季开学,学校在校园建设尚苦于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为教师连上了宽带网,备课资源一下变得广阔了,备课质量提高了。除此之外,学校每年都要投资上万元征订近百种教育报纸杂志,根据韩博士的建议购买了教师必读的部分书籍,初步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书柜。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理论水平,补充了精神食粮。

(二)校本研究,疏活思维,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4个3”教研活动。即实验教师、教研组、年级部、教导处“4个层面”,全员参与教研活动,每个层面开展“3个活动”。具体内容是,实验教师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每月一篇教育叙事,每学期一篇教学论文,要求具有真实性与应用性;教研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语数外两次),一次课例研究,一次单元测试分析会,要求具有针对性与生成性;年级部每月一次课例研究,一次专题性阶段性经验总结,每月一次业务理论讲座,要求具有研究性与提升性;教导处每月每年级段一次具有导向性的课例研究,每月组织一次课堂教学月表彰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教研专题会议,要求具有导向性与交流性。

1教学反思。我们让撰写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成为一种品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时,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进行理性、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不断充实自己,以此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优化教学。同时,有了教学反恩的日积月累,教学论文的撰写变得水到渠成。有理有据,为深入研究准备了第一手材料。

2教育叙事。我们要求教师书写教育叙事,让教师记载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鲜活的、典型的故事。可以叙议结合。从教师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内容有有效教学行动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精彩效果,也有教师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提高了思想认识,内化行动理念。所以,教育叙事可以说是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经验交流。每月以年级部为单位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其目的是要求每个教师积累自己课堂中

的亮点,加以理论支撑,形成经验,在交流会中进行交流探讨。大家交流的多是教学反思中的经验和教训,好处有三:一是在向大家介绍经验时,可以回馈自己反思的正确性,便于修正;二是听取他人的经验总结时,可以学习借鉴;三是可以交流自己的困惑,获得解决办法。经验交流会可谓教师资源共享、丰富经验的最佳机会。

4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凝聚,在五中已经形成一种备课常态。一个人一个教学亮点,十个人就是十个亮点,十个亮点集中于一节课,这样的课一定更富有生机。同时集体备课让老师告别了单打独斗,增强了团结意识,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即“定计划”,教研组长要做好学期初分工备课计划;“定主备人”,语、数、外学科2人,其他学科1人,统一使用韩博士提供的电子备课模板,主备人写出详案,其他人写出简案;“定时间”,周二下午间操课为全校集体备课日,周五为语数外备课日。教导处随机参加各组的集体备课,负责本级段的主任负责监控,确保集体备课达到实效。

为了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我们严格集体备课的“五步”操作流程。“自备阶段”,教师在施教前一周备理论、备课标、备教材、备问题、备策略,为集体备课做准备;“交流阶段”,主备人进行课前预设说课,其他人进行研讨,并就关键环节交流自己的设计,以期达成共识;“修订补充阶段”,主备人根据交流意见修订完善备课,难度大的章节,采取听课、评议、二度共备的形式完善备课;“个性化阶段”,任课教师在达成共案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实际的个性化教案;“反思提高阶段”,教师课后要对教学设计、课堂效果进行反思,上交教研组,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备课水平,另一方面可供教师借鉴。

5课例研究。在教师和学生转型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把这样的问题收集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例研究,如: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等等,为了不让每个课题的研究流于形式,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措施与要求:每一个研究主题都由教导处一名人员担任组长;然后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生的情况及课堂中存在的现象任选其一,作为主要研究主题;教研组每一个成员要根据主题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计划;每一个成员在备课、上课、议课的过程中要围绕此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反思的撰写上也要紧紧围绕着研究主题,在月末年级部召开的课题研究总结会上交流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形式有一人多课、多人一课,集体备课专人上课等。课后及时召开评议会,评议中我们坚决杜绝扬长避短式评价,要求真实诚恳。由此。一些好见解,如“问题发现与引领措施,各种单子的有效使用,读书六法,小组交流机制的建立,成果展示的程序与要求,还有3、7、15复习法则”在课例研究的主题研讨会中诞生了,成为经验被推广应用。这种活动的召开让更多的教师在交流探讨中成长,在纠错中提高。

6示范引领。通过听课,发现一部分年轻教师在课改过程中脱颖而出,有的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研究,有的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技巧,有的对效率朗读、快速了解全文有招数,等等,在课堂上呈现出不同的优势,我们便把这样的课提供给大家,或者用录像机记录下这样的课,刻成光盘,发给教师观看。同时,让他们做观摩课,为创新课堂,走向有效,抛砖引玉。

(三)循循诱导,引发灵感,坚定教师信心。

自课改实施以来,教导处人员、校本教研人员、年级部主任每天必深入课堂听课,课后及时和教师沟通,说优指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意见,当再听该教师的课时,尤其注意这些问题。记得郭晓燕老师在一篇反思中这样说道:“吴主任指导后,我又在另一个班上了同样的一堂课,效果远远好于前一个班。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让学生自己通过文本阅读、列举实例、归纳知识点与直接记忆知识点的差距所在,也让我这个英语老师从实践中彻底明白了什么是“事半功倍”。

第三步:促

在教师完全能够自如地进入有效教学的角色以后,如何让他们的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如何让他们的教艺出类拔萃,我们推行了“促”的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过程表奖,激发干劲。

自实行“有效”教学以来,为了表扬先进,激励后进,我们每月都要拿出千元资金作为奖金,奖励月课堂评估中的前15名。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每月的累计加分情况,在一学年内评选出20名课题实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级部、教研组都要进行表彰。

2加分促进,推选优秀。

对在课改中表现积极、进步明显、发挥领先引导作用的教师,在《专任教师年度综合考核评估》中累计加分,如:为年级部提供公开课的加0.5分;校级公开课的加1.5分,旗级公开课的要加1.5分,以此类推,累计加分。依据分数,从他们中间向上级推荐人选参加各类比赛,并把该项作为评优晋职的一个重要指标。这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3谈话鼓励,增添信心。

一年半来,我感到走班听课和经常与教师谈话,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效果。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让教师找回信心;一句肯定的赞赏,教师就会让你发现更多的惊喜;一个小小的点拨,会让教师茅塞顿开。对教师的不足,我会毫不保留的给教师以真诚的指导,教师接受得心服口服。教师的点滴进步,我从不吝啬表扬,大会、小会以此为榜样,教师也引以自豪,体味到了成就感,更加上进。初二年级一数学老师就是在我的听课、点拨、指导、鼓励中进步起来的,我一学期听他10节课,在一次次交谈中,这位教师一次比一次进入状态,最后,他的成绩由上学期期末统考倒数第二提升到本学期期末统考正数第一。这样的例子很普遍。

4竞赛比拼,促进和谐。

教职工演讲大赛,轰动了整个校园。规模影响人,人人参赛;内容感染人,我与五中共荣辱;形式历练人,经过预赛,进入决赛。教师抒发了课改中成长的兴奋和自豪,畅谈爱校荣校之情,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隋立果老师列举事例畅谈心声,赢得了大家阵阵赞许的喝彩,她说:“感谢学校,感谢课改给我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学校里组织的一次次理论测试强迫我走进书本,让我得以最快的‘充电,一周一篇反思案例,让我学会了审视和思考,集体备课互相学习让我的课有了明确的方向,学校倡导开放的课堂让我取长补短,走进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敞开自己的课堂,让别人来帮助自己,外出学习让我和许多老师获益匪浅……而我也终于顿悟:我们的课堂不应再是老师精彩的表演,而应散发学生的生命活力!终于我的观念彻底转变了,我的课也走上了正轨,在学校组织的课堂评估月测评中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全旗课改实效性做法的演讲比赛,获得了第一名。

教师们的精彩演讲,让教师重温了亲历课改的整个过程,让大家领悟到,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没有超常规的发展,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这样的活动,每年都有。

为了增强教研氛围,我们结合课改,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竞赛”、“优秀案例评比”、“优质课竞赛”、“优秀教学反思评比”、“优秀教育叙事评比”、“优秀论文评比”等系列教育教学竞赛活动,现在我校的课堂教学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通过教育思想和教学能力的比拼,增强了教师参与课改的自觉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只有坚石,才能磨砺利剑;只有毅力,才能攀越顶峰。“堵——疏——促”这一导链。让我们的教师从保守困顿到茫然无措,从茫然无措到豁然开朗,从豁然开朗到奋发图强。终于,我们的教师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跨越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鸿沟,真正走进了素质教育的殿堂,开始了全新的教育生涯。

猜你喜欢
教导处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对“慢孩子”,评价更应柔情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对“慢孩子”,评价更应柔情
教导处在哪儿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