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减负”之我见

2009-07-24 08:51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减负中学数学教材内容

杨 卫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最近多次强调: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严重危害,切实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就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如何落实“减负”精神,关系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要搞好中学数学教学,落实“减负”精神,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片面地强调质量观念,认为分数就是质量,升学率就是质量,教学水平的高低由各式各样的“率”来衡量。围绕在师生头上的总是分数与名次。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教学便脱离了大纲,一味向升学考试靠拢,任意地拓宽知识面,加大题目的难度。通过频繁的练习和检测,把学生训练成一台台解题的机器,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减负”,首先应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素质不全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赖于教师不断学习新教育理论,提高数学教育的修养水平,特别是教育的评价水平。从而跳出分数的怪圈,从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的发展状况,数学兴趣的形成等多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评价教育的效果,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深挖教材内容,精选数学习题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能力的培养高低首先决定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教师在备课中应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学方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学教学学习中的“减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数学习题的精简。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做大量的习题,只有熟才能生巧,这似乎成了部分老师的共识。这种错误的认识,无形中导致了学生负担的加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和巩固知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习题,使之既具有代表性,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从少量的练习中,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业习题的选择,则更要体现“少而精”的特点,让学生从作业中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为第二天的学习打下基础,要避免重复性题目的出现,以免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

三、运用合理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学生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老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运用,要让学生感到数学不但有意义,而且有乐趣。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兴趣。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以及粉笔、黑板、教鞭“三件套”的教具早已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近几年逐步推广的电化教育,以其具有形、色、情、知、意为一体的特点,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生动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幻灯、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等工具,合理安排,讲解有关数学规律、数学概念,使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易懂,变静态的教学为动态的直观教学,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吸收知识。对于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教师更新数学教学的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中学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将“减负”精神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减负中学数学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