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君
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学生技能,更要重视学生态度和情感。情感在语文课堂中就像一根魔杖,如果要发挥这把魔杖的威力,方法有很多,其中音乐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音乐是人类情感撞击、抒发、交流和审美的产物,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能够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操,因而,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一、以音乐营造课堂气氛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课文内容,用合适的音乐渲染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驿路梨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用《采茶舞曲》或《彝族舞曲》这样节奏明快、情绪欢快的曲子导入,再截取课文中描写驿路梨花的语段,引入本课的学习,给本课的学习定下一个欢快的基调,这将为学习本课设下良好的氛围。《枣核》、《还乡梦自序》表达了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真切感受,用《思乡曲》、《我的中国心》那如泣如诉的旋律、荡气回肠的词曲来孕情,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拉近,不但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也将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教授《苏州园林》前,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未读美文,先育美景(将此曲用作配乐朗读的材料,也很合适)。钢琴协奏曲《大海》那深沉激越的旋律为《听潮》营造出适宜的氛围;《春天来了》为《春》酿造春声;《童年的回忆》则把读者带入《故乡的榕树》。创造合适的气氛,导入新课,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对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二、以音乐传达情感,激起联想
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
当代的许多教育者呼吁“中学生情商教育刻不容缓”,而语文课堂更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场所。我们教师就要利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情商。例如学生学完《我与地坛》后,能初步体会母亲对“我”的深深的爱意,可要他们说说自己母亲的爱时,课堂一片死寂,这时候笔者适时地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再让学生朗读文本,竟引得很多学生热泪盈眶,有学生说起母亲送他离家时依依不舍的眼神,有学生说起母亲为他送棉衣棉被等等。事实证明,在适当的时候,播放一首能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常常能把老师怎么讲也无法让学生明白的、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
三、以音乐渲染情景,深入理解课文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如分析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苏轼的苦闷心情,我播放了配乐而唱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将心比心,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必需时,教师可以自己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开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音乐丰富想象,激发写作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说音乐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通过播放乐曲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写作化难为易。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初中生活或高中生活》时,播放了《童年》、《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等校园歌谣,让学生对以前及现在的生活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写出的文章质量比起以前要高出很多。笔者曾听过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年轻的女教师以“老歌新唱乐开怀”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对面的______________看过来”为题仿写《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歌的歌词,并在班级进行演唱,最后还评出最有新意奖。那堂课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所收到的效果是一般的作文课很难达到的。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唱着他们自编的歌词。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一支支优美的歌曲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对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深化理解课文主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它也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