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维山水诗的宁静与空明

2009-07-24 08:51李晓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山水诗空灵王维

摘 要:王维的山水诗是禅趣的完美体现,是画,是乐,更是生命最初的神妙。在今天这个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阅读王维的山水诗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在山水间怡然休憩,生活更加富有美与趣,找到灵魂的栖息地,尽情享受那份宁静与空明。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禅趣 宁静 空灵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在李白未到长安、杜甫未成名时,王维已名噪京师,当时曾有“天下文宗”之称。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盛唐是唐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王维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于一身,很显然是盛唐文化的凝聚。奠定王维在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盛唐是禅宗勃兴的时期,盛唐士大夫几乎“人人谈禅”,奉佛与隐逸在盛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独善其身”、“独抒性灵”的一条颇具时代特色的终南捷径。王维自幼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他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由此可见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公元748年,王维营造辋川别墅,从此禅宗对王维不再只是想象中的慰藉,而成为其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直吐心曲,表现为十分自赏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从思想到感情,从生活态度到生活方式,都深深打上了禅宗的烙印。宁静与空灵是王维山水诗中最典型、也最有艺术特色的两个意境。

一、日色冷青松——自然的宁静清幽

王维山水诗最擅长于描写幽寂静谧的环境,营造自然宁静的氛围,从而形成其独有的空灵寂静的艺术风格。王维诗中宁静氛围的形成,一则来自于他以禅意的目光观察和精选典型景物,如孤月、孑影、深林、空山等;二则来自于他以绘画的手法描写、点染这些景物。有时造成巨大的空白背景而突出主题的宁静,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除了空谷传音之外,其余一无所有,这就使空谷之音不显其声反显其寂;有时则将景物与景物相映衬,在反差中造成富有禅趣的艺术审美感觉,又如《鸟鸣涧》中夜鸟的一“惊”一“鸣”,点染春夜空山,使本已沉静的春山更显沉寂。

《辋川集》是王维后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共有二十首五绝诗,虽名为辋川风景写生,实为“字字入禅”之作。它所反映的正是王维“何往而不适”的生活情趣。如《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 绘形绘色,诗中有画。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阵阵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愈加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他能通过动静结合,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王维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由此产生艺术的审美价值,自然美的强大、充沛的生机使其诗显出空而不虚、寂而不枯的美学特质。王维诗中最爱用“空”、“静”、“澹”、“远”、“闲”一类字样,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往往能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之感和无尽的遐思。再如《戏赠张五弟諲三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以及“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一幅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画卷,尽收眼底,感人至深。再看《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深远兴味,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是“空古准今”的极至,也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

二、山月照弹琴——心灵的空明澄澈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以人生的虚幻形成禅宗意境的艺术再现,其寂灭的艺术风格即源于此。王维正是以寂静空幽的意境,既品味着自然又暗寓了禅意,同时悄然地流露出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随缘任运的适意的人生哲学思想。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

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鸟鸣涧》一诗刻画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辛夷坞》是《辋川集》第十八首诗,辛夷坞,因坞有辛夷而名;又因芙蓉与辛夷花色相近,故以借称。首句由《九歌·湘君》中的“搴芙蓉兮木末”点化而来。此句描绘的是一幅独景:在辛夷树杪上,芙蓉般的辛夷花含苞待放。仅以“木末”二字点到为止,刹那间将读者的视线全部吸聚在辛夷花上,从而达到绘景鲜明的艺术效果。诗中画面上盛开的“红萼”与冷清的“涧户”构成了强烈的情绪对比——花的炎热与人的冷寂。前后景象迥异,山谷的空阔一变而为空寂,自然的空静环境一变而为心灵的空寂氛围。将辛夷花置于这空寂的意境中,让它在空寂中慢慢绽开,又在空寂中静静凋零,那种热闹而又死寂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便悄然而至、袭上心头,而“空有如一”、“随缘任运”的禅意则在更深一层处生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立象以尽意”。辛夷花初开很美,它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它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而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又不喜其开放。这二首诗艺术境界都非常美,而这种美的创造极大成分上借助了佛教的理趣。

当诗人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之后,便自觉地除去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的缚累,“无羁鞅”的诗人在自然山水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思与境偕,神会于物。他既无心而又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的。诗人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由于心境的空明,他甚至可以感受到阶下院中那青苔绿幽幽的颜色,正在静悄悄地向自己衣襟上爬来。如此奇妙的不可思议的通感,如果不是心境极其空明的诗人,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宁静,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

王维的山水诗是禅趣的完美体现,是画,是乐,更是生命最初的神妙。在今天这个现代工业文明时代,阅读王维的山水诗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在山水间怡然休憩,生活更加富有美与趣,找到灵魂的栖息地,尽情享受那份宁静与空明。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邓安生.王维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

(李晓云 河北省蔚县第一中学 075700)

猜你喜欢
山水诗空灵王维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艾如:暖如一抹秋阳
瞻谢公亭
艾如:暧如一抹秋阳
万籁无声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