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告状”的教育契机

2009-07-24 08:51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正义感契机责任感

章 乐

目前,教师对待小学生“告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视学生“告状”为一些不良心理的外露,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教师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本文旨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告状”,发掘“告状”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

一、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契机

面对小学生“告状”,教师将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对“告状”不予理睬,或批评“告状”的学生,这会使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且会混淆学生的是非界限,挫伤学生的正义感,助长歪风邪气。而鼓励学生“告状”,则小学生会争相模仿,什么鸡毛蒜皮的事也告到老师那里,学生独立处理彼此间小纠纷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监视他人行为、检举揭发他人的不正常心态,也会使他们日后很难与同伴相处,还会导致他们人格的畸形发展。面对这样的选择。如果教师立足于减轻自己负担而压制学生的“告状”,很可能因不能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告状”,错失教育的良机。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以学生“告状”作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契机。

首先,学生来“告状”,表明他们发现了某些问题,姑且不论问题的对错,都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第一契机。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处理身边的问题,使自己逐步完善。脱离了问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其次,大多数学生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来“告状”的(不排除有些学生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告状”),这种急切的心情,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最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愿意接受权威的指导,这将成为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有力保障。真实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愿意接受权威的指导,三大因素构成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契机。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告状”的机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面对“告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在班会或晨会课上,教师还可以展示学生自我管理的成功案例,供全班学生学习。

二、形成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契机

有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学生具有的正义感也会促使其“告状”。低年级学生责任感很强,他们视班级荣誉高于一切,如果有谁不小心做了损害班级荣誉的事,他们会揪住不放。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这种正义感和责任感与成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不是完全相同的,其中缺少了理性的成分,它们只是人性中“善”的本能表现,但是这种原始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正是形成富有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前提。

首先,从情感角度看,学生从事了“正义的告状”之后,教师给予孩子一定的肯定,这会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情绪上强化学生的“正义行为”,以后他们会更加积极地从事此类活动。其次,从认知角度看,面对真实的“正义行为”,教师和孩子进行一定的讨论,这会使孩子逐步学会分辨何种情况下正义感和责任感应该直接表现出来,何种情况下责任感和正义感是需要暂时隐藏起来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明白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表现是需要理性的。最后,从行为的角度看,在学生和教师分析讨论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妥善处理好刚才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次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行动,以此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表现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告状”的教育契机。使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三、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契机

在小学阶段,爱“告状”的现象以低年级学生(特别是8岁时)为甚。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道德评价逐渐由“他律”转向“自律”、由片面到全面,由注意行为的结果到注意行为的动机,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并由评价别人到能评价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到了中年级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减少。看来,小学生的“告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一方面,“告状”表现出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通过“告状”教师可以直观了解到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水平,以便进行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告状”提供了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机会。

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和皮亚杰的“对偶故事”告诉我们,通过具体道德冲突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陈会昌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表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道德表现比虚拟情境下更加真实。从这个角度看,“告状”既提供了具体道德的冲突,也提供一个真实的道德情境。如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告状”所提供的道德教育契机,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因此,面对学生“告状”,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并引导他们向更深刻的方向思考,让他们逐步学会“自律”;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和他人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分析问题,培养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让“被告”和“原告”进行对话,让他们在对话中明白别人的想法,以此逐步摆脱“自我中心”,逐步学会从别人做事的动机考虑事情的善恶。

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能力是日常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依赖于课堂的训练,更依赖于课外的实践。“告状”正好提供了一个锻炼口头表达的奥机。

首先,学生向老师“告状”需要较强的表达勇气和意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羞于表达的学生会向老师“告状”。从这个角度看,“告状”可以强化学生的表达欲望。其次,从口头表达的角度看,“告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告状者”完完整整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述得清清楚楚,在讲清楚的同时,还要能有效地说服老师及时去处理这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告状”提供的教育契机,一方面,鼓励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并说明“告状”的理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可能让学生认识自己“告状”中的问题,提高判断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被告”和“原告”对话,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做到以理服人,并在其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传达师爱的契机

学生向教师“告状”,既是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也是出于对教师权威的依赖,教师对学生“告状”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了师生的关系。不少教师也意识到不能冷漠地对待学生告状,但是他们也不敢很热心地对待学生的“告状”,因为他们害怕学生的“告状”没完没了。笔者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二元的思考方式,教师面对学生的告状不能只有冷漠和热心两种应对方式,教师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告状”。

首先,在态度上,教师要悦纳学生的“告状”;也就是说教师不能认为学生的“告状”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而应该认为学生“告状”为自己提供了教育的契机;其次,在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如果学生的“告状”是直接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应该积极鼓励这类“告状”,从正面直接引导学生;如果学生的“告状”不是直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尽可能从其他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学生的发展来减少这类“告状”的发生。对待学生的“告状”的悦纳态度,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可能是表扬,也可能是批评,但都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因此,学生定会逐渐理解教师的这份爱。

六、促进生生和谐的契机

学生“告状”反映的是同学的问题,虽然这种反映可能带有主观性,但是这种对同学的关注热情是可以为我们教育服务的。人和人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有赖于对对方积极的关注,没有了这种积极的关注,再好再近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当然,这和小学生“告状”中的关注有所不同,但恰恰这种不同提供了我们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做的不是扑灭学生关注的热情,而是激发它,使它成为促进生生和谐的力量。

面对“告状”,教师首先可以肯定学生对别人的关注,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别人的积极方面。以此克服消极的关注,提倡积极的关注;教师应该告诉“被告”的同学,同学对你的“告状”表明他,她对你的关注,是为了让你做得更好,也说明你能做得更好。教师还应该创造对话的机会,消除二者之间的误解,沟通“被告”和“原告”之间的情感,做到以情促进生生和谐。

“告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经常要处理的事情,如果教师用一种消极的眼光、反感的心态对待它,不仅会增加自己的工作负担。还会错失很多教育的契机;如果教师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它,那么在你抓住教育契机的同时,也将会因学生的发展而逐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猜你喜欢
正义感契机责任感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正义感、移情与司法裁判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华章
责任感等2则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尝试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长大的理想
失恋的好处
所谓正义感